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我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文化有着完善的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道教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分布不平衡、类别少等尴尬境地。要走出尴尬境地,就应当正视道教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深入发掘道教文化资源;建立客观公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相似文献   

2.
边媛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7):239-245
主位和客位方法是人类学中应用广泛的研究视角或研究立场。主体与客体对于价值观有着不同的视角,称之为主位与客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至今,是有着明显的个体或群体传承人的文化现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也存在主位和客位的差异,合理地分析和应用主客位方法,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选材到制作,从作品加工到成品的日常保存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顺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指向,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包括创作者、传承者、销售者、使用者、信息反馈、相关行业分支、创新者)两方面分析其环境的特殊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正式确立,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而中国目前的评审、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专家、传承人共同参与,并且分工明确、责权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民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解读,并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内建设的民间信仰在获得官方认可而得到合法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异化的问题。国家和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了共谋,既是国家对于民间信仰的有效治理,也是民间信仰与社会在互动中实现的调整与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新传统"。  相似文献   

7.
从《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申报工作它具有以下三个亮点:一是《名录》中首次出现了与传统俗信有关的文化事项,标志着中国政府对这部分文化遗产普泛价值的充分肯定;二是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从原来的静态保护开始向活态保护的方向发展;三是中国政府已经初步地注意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发布活动开展,使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特别是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成为一场热烈的"学术运动".回顾十年来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出现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学术路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学者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的分类有利于法律保护。但是,学界以及国际国内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在用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很大困难。基于法律保护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角度确立分类标准,重新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存在的混乱和利益冲突问题。为此提出了三个标准,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市场化为标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习俗化为标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宗教化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彭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探究这些遗产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遗产在现实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随着《名录》颁布,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爱。但过分的关爱往往会转化成冲击,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冲击。冲击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二是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过分“关爱”;三是来自知识界的过分“热心”。这些冲击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变样、走形,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基于遗产独特的价值、权属特点和管理使命。当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多重管理导致管理目标扭曲,管理水平低。对此,可在坚持"非营利机构"体制的基础上,采取权变的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管理和人本管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存在教师对教育认识不够清晰、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稍显单一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主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性、传承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学前教师自身相关素质不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等引起。基于此,政府、学校和家长应合力采取行动,从理论上、实践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农业科技:包括中国古代农业文献中所总结的农业科学技术:民间递相传承的鲜活的农业科学技术等。这些正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可供现代农业继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已取得共识,但是在当前的思维框架下,以法律的手段、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调控,以何种方式保护、如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却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学科门类研究形成的多种在先定义和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使得研究对象名称和定义混乱。在法学研究者的面前,诸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文物、传统文化表达,民间文艺表达,民俗文化等互相交叉衔接的概念是和法学的严谨治学精神相矛盾的。因此,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严谨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外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比较,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了本体分析,认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有其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内涵,是在藏民族中传承的文化现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竞技体育在西藏的普及,具有原生“活态”性质的传统体育不少项目面也临失传的境地,对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上的分类研究非常必要,能够给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要突出传承性的“活态”保护,才能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创新:重庆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重庆市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的三维构架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科学分类,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传承规律的第一步.目前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均存在不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出发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基本上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统混乱且互不兼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