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有其深厚的西方宗教哲学背景,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之前的启蒙宗教学说理论加以论述:其一,认识神人关系的实质,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其二,通过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分析,揭露基督教神学信仰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性质;其三,用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论证,把神圣的《圣经》还原为世俗的作品,得出了是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结论;其四,揭露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打开了从无神论人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观念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石磊 《船山学刊》2012,(1):79-82
传统对生知的解读忽视了儒家的信仰维度,没有充分揭示生知的内涵。生知与儒家的圣人信仰和天道信仰密不可分。生知、学知的划分表面上是区分认知资质,实质上是以先天离天道的远近来确立圣人的神圣级别,而生知之圣在这个阶位体系中居于顶端,具有最高权威和神圣性。生知与性善论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在荀子性恶观和天人相分的背景下,只能产生圣人学知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一儒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为了便于评析,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理论作一概略的说明。 (一)关于人格的分类儒家的人格分为五个等级类型:①圣人人格;②贤人人格;③君子人格;④节烈人格;⑤小人人格。圣人人格带着一种神圣、神秘的色彩。“圣”的原义是聪明之士。儒家把“圣人”概念发展为人文智慧和德性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2,22(4):93-96
在印度的吠陀文学和世俗文学中 ,存在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宗教精神和世俗精神并存 ,它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现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宗教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所赞美的神和与命运抗争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实际上是人类向自己提出的人生规范 ,最终还是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从世俗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包含着一种世俗精神 ,即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 ,执著于作为人的合理愿望。同时强调人的情感 ,推崇人性的和谐。总之 ,印度神话中体现了人类关注命运的主题 ,以及对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的寻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6.
约翰·洛克为了反驳笛卡尔的人人都具有"先验的上帝观念"的观点时,曾断言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些"天生的无神论者".这个论断其实并不可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唐代的韩愈贬官潮州后曾写下了荒诞不经的《祭鳄鱼文》.他之所以祭鳄鱼表面看似乎是为民祈求平安,但其迷信色彩却是十分显然的.这似乎也说明了儒家对宗教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表明了儒家对于宗教是抱着不甚关心的态度的;但另一方面,"祭神如神在"之类的话又说明儒家对"神"还是承认的,尽管并不认真.儒家在汉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信.虽然隋唐时期道教、佛教也曾盛行过,但始终不能代替儒家.所以汉民族与别的民族不同,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归根到底是为了阐明应当做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圣人和君子,前者高于后者。如何走向圣人境界?孔子提出了默而识之(《述而》)的观点,认为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对人们的感染和人们对其的认识,都有  相似文献   

8.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民宗教.这是他为现代政教分离之后的世俗社会提供神性价值的尝试.公民宗教旨在以简单的教条促成公民对是非好坏的判断.其后,贝拉对公民宗教做了进一步阐释,强调公民宗教神圣的菲宗教定位,凸显了宪政制度与公民宗教的相互依存关系.归纳起来讲,公民宗教是立宪民主社会的公民习性训练方式,它依赖于宪政制度多于仰仗民俗习惯;它是现代的宗教形式,而不是传统的由信仰神学、仪轨仪式与生活方式构成的标准宗教.对一切尝试儒教复兴的人而言,要将世俗性与神圣性兼具的儒家学说完全改造成标准宗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蔡德贵 《文史哲》2007,7(6):130-138
中国远古先民有一个独立的上帝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否定。儒家向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泯灭了天(上帝)和人之间的界限,因此儒家没有一个至上神的观念,不可能形成神学宗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贯彻了中国思想史的始终,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无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史。儒家的宗教性在其道德宗教方面,其主旨在于妥善地处理天和人、人与人、人的内在自我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儒家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以终极关怀、安身立命来确定儒家的人文道德宗教意义,认为儒教之为“教”强调了人文的生命之在于人自身而不是人格神.凸显了德性主体的“内在超越”而非向彼岸的外在超越,故而成立一最优化的“圆教”形态.而“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又为儒家人文宗教的完善提供了更精致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的宗教化来对治当代人文精神的式微,进而追求人的生命圆满和社会圆满。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宗教批判对20世纪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昌 《河北学刊》2002,22(3):45-49
尼采的宗教批判包括两个相反的过程:从神到人的人获得解放的过程和从人到神的人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文章分析了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20世纪的双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尼采的宗教批判做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神圣,我们该怎样拥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学民 《人文杂志》2008,40(1):15-21
神圣是人或人的精神性的崇高意义以及把这种意义赋予对象的一种表达,因而,神圣之源是人而不是神.拥有神圣,可使人产生崇敬仰慕之情、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使人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在人类精神的历史发展中神圣曾被宗教终极化,被世俗化运动完全消解.面对时代精神中"神圣缺失",如何重新拥有神圣,答案是重建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雷戈 《天津社会科学》2008,2(2):134-140
在中国,神本身并不具有真正的神圣性.相反,倒是圣人和圣王具有真正的神圣性.中国思想史上的神圣性,本质上只是一种政治神圣性.政治神圣性是人们对一个政权或一种统治方式的政治信仰,它较之于统治合法性和行政合理性而具有更大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圣人"话语本质上属于政治实践的产物,是对政治实践的自然表述,它强调的是一种实际的功业和具体的作为.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文化所形成的神圣世界对世俗社会的绝对控制决定了近代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必须经过近代思想家以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过程。神圣世界的特征决定了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对教会的批判与对宗教理论的批判。宗教改革、哲学批判最终完成了消解神圣世界的任务,与此同时,世俗社会逐步摆脱神圣世界的控制,现实世界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存在方式成为人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活世界随之开启。于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便表现为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开启生活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道教自创教以来就宣称其宗教之“师”的神圣性来自于神授,然而不同派别的祖师和神授的经书各不相同,在魏晋南北朝道教教理教义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道教的神灵体系也不断趋向整合,形成了“一炁化三清”的神灵体系和道、经、师的“三宝”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人间的“师”在天上的依据,一定程度上为拥有不同祖师的道教派别找到了神圣性上的统一,这为建立整体性的道教“师道”奠定了神圣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阳清 《船山学刊》2010,(2):131-133
道教蔚兴的历史进程,客观展示出与古神话相伴而生的原始宗教走向人为宗教的时代嬗变,道教与仙话以及人仙遇合传说亦在交互影响中走向共同繁荣。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步骤:其一,上古神话及其神圣叙事,为神仙思潮和仙话的产生积累了文化资源;其二,神仙思潮和仙话丰富了人仙遇合传说,并为原始道教的人为建构创造了条件;其三,原始道教、早期仙话和以人仙遇合为特色的宗教故事,为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家对这种宗教形态的改造,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叙事基础;其四,神仙道教的兴起及其造仙运动的宗教演绎,再次深化并更新了人仙遇合的主题和叙事模式,推动着道教在六朝以后的流播。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神化是儒家学者将孔子从人拔高到圣继而再拔高的神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子贡是将孔子圣化的开始,孟子是将孔子圣化的完成者,董仲舒是将作为圣人的孔子神化的开始,以春秋纬为代表的纬书是确立孔子神的地位的完成者.春秋纬中的孔子在外貌上是一位集历代圣人外貌特征之大成的孔子;在具体事迹上是一位带着上天使命,生而为圣人,为汉王朝制法的孔子;还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祥瑞满身,天资聪慧的神人一样的孔子.春秋纬中的孔子形象成为了历代儒家学者心目中孔子的标准像,并影响了后世的孔子造像.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颇多的话题。成熟的宗教的核心是神。从宗教的内部来看,神理所当然是神圣性的,但是,他(们)并不必然是正义性的。从历史上看,神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一直是信仰中的西方人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西方文学中激起了深刻的回响。本文考察希腊传统及犹太——基督教传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矛盾,并从文学的立场说明它如何有利地激发了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19.
邵礼 《中国人文科学》2003,1(2):63-64,56
作者认为圣人之言与社会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圣人之言,来自于对社会基层心理的观察、总结与思辨。圣人之言是圣人希望社会做到的一种境界,而非现实。现实往往与之有很大距离,有时甚至是截然对立的。儒家圣人之言转化为社会心理就是通过培养传播圣人之言的人才,法律儒家化,伦理、道德、政治三位一体等机制实现的。而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圣人之言才不会成为基层民众的对立面,才能启迪人的心灵,引导人求真向善,探求生命的意义;而只有这样,圣人之言才能化为健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