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修身理论与近代修身课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重视修身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尤其重视修身对社会兴衰的重要作用,把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身内容、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了近代修身课本的编写和出版,也为当代德育教材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儒家修身理论在当代的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发挥该理论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古文明中最灿烂的成果。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正确认识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修身的途径、方法、内容等观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以及廉政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古文明中最灿烂的成果。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正确认识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修身的途径、方法、内容等观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以及廉政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敬”是古人修身立世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战国时期“敬”字玺入手,分析了“敬”字的来历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含义,以及它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准则的关系。指出“敬”及与其相关的古玺所反映出的含义,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们进行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对当时人们修身立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修身”思想强调个人提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不谋而合。借鉴儒家“修身”思想,有助于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破解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  相似文献   

7.
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为核心,尊崇孝道,要求官员既修形也修心,既注重外在形态与仪态,克己复礼;又注重内心的修养,抑欲正心,轻利重义,舍生取义。修身思想在思想层面上为官员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促使官员自治文化的形成,并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吏治产生作用。在中国古代,官员修身的程度直接影响吏治的状态,修身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员的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保同 《南都学坛》2006,26(5):9-11
修身以安天下、轨德立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先秦圣哲无不强调修身安人、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汉代士大夫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修身学说,并把轨德立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士大夫的轨德立化主要包括士人的个人修行、君主的仁德教育、民众的教化等。它在整合社会、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儒家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渗透于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9.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陈立胜先生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借着“轴心时代”论中国哲学的起源,对中国哲学的定义、中国哲学的主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具体的论述中,该书主要围绕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反省”技术、“知-情-意”的基本领域、“内圣”的终极关怀三个面向展开。可以说,陈立胜先生在该书中的学术努力,不仅穿越了中国哲学重建的双重思想屏障,而且自始至终贯穿着颇为自觉的“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意识,已然呈现出一种“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关于儒学的概念多是事实描述而非道德形而上学式的,从这个特色出发,《学而》这个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孔子修身观的文本,在修身作为不断学习的过程、修身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以及修身中道德体验与礼仪实践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凸现了孔子修身观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儒家认为,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儒家所讲的“和”体现了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体现了一种道德修养的准则;“和”反映了儒家对时空平衡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可以中庸的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法、归纳分析法从曾国藩修身内容、思想渊源、影响等诸方面来剖析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始儒家从“修身”与“治世”两个维度阐释了“德”观念的内涵。对己来说,“德”是修身,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对国来说,“德”是治世,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原始儒家的德治理论肯定主体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强调向内扩充人所固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这种德治理论的初衷是好的,本义是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私德妄推公德、性善论导致道德越位、道德修养的无条件单向性、道德本位观造成个人价值的缺失等一些疏漏。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八目"思想与孙中山的建国构想(包括"五权宪法"、"三阶段建国")在根本政治理念上将统治者的高尚人格视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忽视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在政治制度建立的具体策略上把被统治者具体人格的完善看作是国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政治文化上贬低个体权利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表明这两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并非表面、局部的相似,而是价值关注和逻辑思路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对"经典"的解释是对经典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延伸解释。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文本细读法",力求通过逐字逐句对经典的解读,尽可能接近经典的原意,然后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重要的当代意义。作为经典的《大学》有其当代价值: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它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它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是说要把内在的欲望去掉,从而彰显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普及天下,进而精益求精、达到至善。而实现这三个纲领有其具体做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三个纲还要配以具体的步骤:"平"、"治"、"齐"、"修"、"正"、"诚"、"致"、"格"。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过时,今天的新儒家提出"内圣"开出"新外王"是一种拯救人世的努力,但也有问题。因为社会并不仅仅包含个体的方面,还包括制度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珍贵资源,它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从社会和谐的目标、秩序和谐的尺度、教育和谐的模式、人格和谐的要求、天合人谐的原则诸方面发掘其现实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儒家之善被称为"人道",在于它生成意义。善的意义并非单向的解读,而是解读者彼此之间的感通与共识。从感通而言,善的意义包涵生生之仁与修身实践于一体,但在现实的挤压中却走上狭窄的路。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精华.而作为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修身之道",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比较复杂,深刻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家大异其趣。民国新儒家主要从西方科技、逻辑学、实验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墨学看作中国文化中最具西方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墨不如儒,认为墨学的缺陷与西方文化相同,从而对墨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像肯定西方文化那样,认为墨学有一定价值,主张以儒为主融墨。另外,民国新儒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对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救世牺牲精神进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