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在其生前没有发表过,一直到1947年,才由胡塞尔文库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卷出版。它的出版,对我们理解胡塞尔的思想及其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理解胡塞尔从《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哲学的观念》的发展的重要材料来源。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布伦坦诺的思想,把现象学叫做描述心理学。1903年左右他开始意识到描述心理学仍然是自然实证的科学,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逻辑和数学的基础。尽管描述心理学对长久以来建立的经验心理学有贡献,但是为了给逻辑、数学和所有其他的自然科学提供最终绝对的基础,还必须发展意识的哲学的其他形式,这就是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首次提出的先验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象学的还原理论以及笛卡、尔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而找到的先验自我,使胡塞尔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论问题。以此出发,他依次严格区分了向实项-内在性的描述心理学还原和现象学还原的具体内涵,揭示了一种区别于感知立义的原构造和"非实项超越"的事态可能性,以及事态如何超出实显的实项内容而成为绝对被给予性这一先验构造的核心问题。尽管由于他局限于想象行为而最终错失了这一本原构造,但他还是据此踏出了脱离描述心理学,迈向先验现象学的最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舍勒是现象学运动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对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认识对象、认识方法和认识主体三个方面对舍勒的本质直观的现象学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推进我们对舍勒现象学哲学以及现象学运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首先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态度,即科学的思维态度,其次看他从笛卡尔那里得到的启发,认为我思是哲学批判的出发点,经过现象学的还原,得到绝对明见性的知识,最终建立严格的绝对明见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还原方法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分为“悬置”、“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三个步骤 ,也可以说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方法。它们体现着“返回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态度。英伽顿和日内瓦学派都在各自的现象学文学批评中运用了前两种方法。其结果之一是造成这些文学批评的一定的“文本中心”现象。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从怀疑论所揭示的自然认识的超越之谜入思,遵循直观明见性的原则,以向原初的经验视域回溯的最终奠基观念为引导,论证了先验还原的必然性。借此,通过先验还原的具体实行,开启了先验经验的研究领域。最终,在经验的视域结构的揭示中,凸显出现象学的世界问题性。  相似文献   

8.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9.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提出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了使他在《逻辑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思想——“即不研究也不否定实在,只研究‘实在’的现实给定方式”的思想,成为一个一般性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逻辑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数学和逻辑基础理论问题,它从形态上只是一门具体的基础理论科学。在此书影响下产生的早期现象学运动,即当时著名的Gottingen学派和Munschen学派的成员,也是在不同的具体学科领域中从事现象学的开  相似文献   

10.
《逻辑研究》所取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在于它发现了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的被给予方式的内在关联。但是,当胡塞尔试图对这种关联做出进一步的阐明时,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所谓的“人类主体性悖论”--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如何能够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呈现的前提条件?胡塞尔随后认识到这个悖论是由于没有对经验意识与先验意识进行严格区分造成的,而先验现象学还原则是实行这种区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试图对这个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胡塞尔开辟了通向先验意识的三条道路,即:笛卡尔式的道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与存在论的道路。先验现象学还原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把世界及其中的对象还原为通过主观意识被给予的现象;二是将经验意识进一步还原为先验意识,以避免人类主体性悖论。第一条笛卡尔式的道路并未对这两个步骤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导致人们对先验还原的意义的误解和低估,这是胡塞尔不遗余力地试图开辟另外两条道路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这几种研究方法,不仅因为它们有时容易混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内省的缺点会传给现象学,而意向分析又往往会被毫无根据地解释为精练的内省。虽然这几种  相似文献   

12.
在施泰因早期的同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所谓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意味着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的相关性中对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一般的现象学意义的阐明。施泰因将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它的躯体以及心灵、作为自然发生的心理之物,以及因果的联系乃至一个交互主体地构造起来的实在世界等都归属于自然,一门自然之现象学则展示了这些客体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造的,它为自然科学的发生提供了澄清性的阐明。而正是在宽泛意义上的同感行为中,个体以及外部世界得以构造,这样的同感构成了人们观自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建立了本质心理学,它虽然对人的意识行为进行分析,但它所说的本质仍是处于经验世界中的人的意识行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一门经验科学。胡塞尔一生力求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而经验科学并不能提供绝对明见的知识,所以他必须要实现对经验层面的突破。为此,他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方法,并把其现象学推进到先验现象学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根本上标志着一种以本质直观为核心的哲学方法.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明显体现出"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其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即讯息"的论点向我们宣示了可被直观把握到的媒介本质,它作为对关于媒介效应的自我意识体验加以现象学的描述和反思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正体现了麦克卢汉在有关媒介的认识领域中对于本质直观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曾经指出“关于还原最重要的教训就在于彻底还原之不可能性”。这句话造成了人们对梅洛-庞蒂在还原问题上的观点的误读和争议。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梅洛-庞蒂在其前后期哲学中对还原问题的持续关注,从而厘清他对于还原问题的观点重在揭示出还原本身之间问题性矛盾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梅洛-庞蒂在“被知觉的世界”论题上的考察恰恰体现为对现象学还原的实践:他以一种批判性的实践延续着对现象学还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17.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的结果,如果对马里翁现象学计划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Romano提出的每一条批评可能都是成问题的。对马里翁相关文本的考察表明,爱洛斯还原其实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框架下的一种特殊而根本的还原,并不能被归为胡塞尔式的本质还原。此外,马里翁还以一种"不具存在的爱"来作为比存在的呼唤更为根本的呼唤,这种呼唤促使爱洛斯者启动爱洛斯还原,以使爱本身现象化。Romano若想更有效地证明爱洛斯还原并非一种现象学还原,就应该首先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范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布兰达诺的影响在胡塞尔(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里也很显著,不过这种影响究竟是怎样性质和多么重要,却有相当的争执。除掉学生时代在马沙里克和布兰达诺下面工作过,胡塞尔的故乡都是德国,而不是奥地利,所以下面我们就会看到,他经过短短一个时期——虽则是重要的时期——和英国经验主义调情之后,终于回到德国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展示理念论的现实意义,柏拉图的晚期著作需要证明理念真实地存在于常人视域中并能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一理论倾向,发现《智者》的相关讨论开始诉诸于一种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该对话放弃讨论理念的形而上部分,转而关注作为判断根源的现象域,并尝试去挖掘一条从视域列举和排除到视域内部的判断悬置的还原路线,这一发现开启了理念论的现象学之维。  相似文献   

20.
虽然杜夫海纳将批评家的使命设定为三点:说明、解释与判断,但他对后两点却加以了极度的贬抑,在杜夫海纳的理论中,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对于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与杜夫海纳以现象学理论来要求批评家不同的是,布莱直接就是以现象学来从事文学批评的,他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意识的意识;他认为,阅读行为是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他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精神对于形式与物质的解脱过程。他对于文学体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过杜夫海纳。两人采用的都是现象学理论,但杜夫海纳依据的是回到实事的原则,布莱遵循的是研究作为纯粹现象的意识的要求。现象学批评是一种意识批评,结构主义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层结构,因此,当结构主义兴盛后,它同现象学就产生了冲突。与杜夫海纳的调和态度不同,布莱对结构主义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态度,但两人都看到了结构主义对于现象学批评的好处。这表明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象学批评,明确排斥对作品进行外部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研究,它的目标虽十分有限,却难以实现;他给予批评家的地位相当低,这与其让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然而,现象学的批评主张,对于避免批评家的任意诠释及保护创作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