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2.
张浩 《山西老年》2010,(3):14-15
我和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冀美莲是同乡。她在世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做鞋的没有也不可能面对面和她说上一句话,但看她演出却不下三十次。最早看她演出是在1946年春节,那时她在太原开化市新华戏院演出。她在晋剧《打金枝》中扮演金枝女。就这一  相似文献   

3.
1992年2月17日,东北沦陷区著名女作家田琳在深圳逝世。我和田琳认识,是她在日本时。有一年,她从日本回国,到我家看我。由我介绍她的中篇小说《安获和马华》在开明书局出版。算来已经半个世纪了。1986年我编《长夜萤火》时,曾选她五篇小说:《风》、《砍柴妇》、《售血者》、《忽玛河之夜》、《安获和马华》,并写了她的简介:  相似文献   

4.
也许看这两篇小说的标题是找不出任何可比性的。但不知是哪根神经受了触动,一读到屠格涅夫的《木木》我就想起了鲁迅的《祝福》;而再读《祝福》,恰也离不开《木木》了。这两篇小说的色调、格调是沉重的,有点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她的生活里的白天,那个没有欢乐的,阴雨的日子,早已过  相似文献   

5.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是美国小说家斯托夫人最著名的作品 ,斯托夫人能写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不是偶然的。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自幼饱受启蒙思想和欧洲文学的熏陶 ,而且曾随父到与南方蓄奴社会仅一水之隔的辛辛那提市居住长达 1 8年之久。在那里 ,她经常与南方的逃亡奴隶接触 ,还多次去南方。丈夫长文·埃利斯·斯托是牧师、神学院教授和著名的《圣经》学者。耳闻目睹的桩桩事实以及他的基督教家庭的影响 ,就使这篇小说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往往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作一…  相似文献   

6.
玫瑰往事     
陈永林 《社区》2004,(18):63-63
孙秘书拿着一张报纸对王总经理说:“王总,您看这条消息。”王总一看,原来一个大学生的母亲患尿毒症,女大学生许诺谁治好她母亲的病,她就嫁给谁。报上还登了女大学生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很漂亮,眼睛很大很有神。孙秘书说:“王总,您看——”王总说:“行,你去办吧。女大学生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诗的成就不及她的词高是毫无疑问的。这一则是她刻意为词,以词名家;二则是她的诗散佚残缺,所传甚少。不过,说她“诗不甚佳”(《历代名媛诗词》),却不等于说她的诗就没有佳作。众所周知,她的《夏日绝句》、《咏史》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另外,一般不太为人注意的《题八咏楼》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题八咏楼》:  相似文献   

8.
百姓信箱     
《百姓生活》2008,(1):62-62
全家老少都喜欢看《百姓生活》◆订阅《百姓生活》已一年多了,当我收到每期《百姓生活》时,她如同一块磁铁,深深吸引我一口气就读完好几篇。每期《百姓生活》都使我受益匪浅,有些佳句我还做了记号,抄写于笔记本上。不但是我这个古稀老人爱不释手,连我的儿孙,一看也不肯放手。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好周末》杂志的女编辑朱迪丝·惠兰(Judith Whelan)是在2006年12月6日找到特约记者艾里克·埃利斯(Eric Elis)的。几句简单的交待之后,两人都开始为一篇刚刚有了些粗略构思的报道兴奋不已。这篇报道是有关邓文迪的。邓文迪生于山东,在江苏徐州长大,是当今世界最有争议的女人之一。她的丈夫控制着福克斯电视网等众多的传媒品牌,还有望将《华尔街日报》收入囊中。她的丈夫就是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一个域名为Dengwendi.com的网站给邓文迪的注解是:“她,一个曾经创造奇迹的女人,会是未来的传媒女王吗?”  相似文献   

10.
一本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激烈地批判了周作人的《娼女礼赞》,称它是“毒汁四溅的黑文章”;一期不久前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中,也有一篇文章,认为周作人后来堕落到“礼赞起妓女……来”。 这是完全误解了周作人的本意的。 《娼女礼赞》是周作人一九二九年所写的《三礼赞》中的首篇。从表面上看,文章批判  相似文献   

11.
拙作《鲁迅记事散文漫说》认为,鲁迅散文除《朝花夕拾》十篇外,还应包括鲁迅杂文集中一般认为是散文的十二篇。这二十二篇散文中偏于记事的十一篇,已在前文论及,这里考察余下的十一篇。②从作者与所记人物的关系看,除《阿金》记自己所不相识的人和《无常》、《女吊))记自已儿时喜爱的戏曲形象外,其余八篇都是记与自己有交往的人物,分别考察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的女作家蔡琰(字文姬)传世有三篇作品:五言和骚体的《悲愤诗》各一篇,载《后汉书·董祀妻传》;另一篇《胡笳十八拍》(简称《胡笳》),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后朱熹收入《楚辞后语》。文学史家很有些人不相信《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先生作历史剧《蔡文姬》,引用了这篇作品,并写了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4,(10)
正我喜欢《老友》,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因为《老友》办得好。她是全省唯一一份老同志自己的刊物,学习她使我增长见识,受益匪浅。1996年,单位退管办为每位离退休干部订了一份《老干部之友》(《老友》曾用名)。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老友》。我每月拿到《老友》时,首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认真阅读。《老友》是一本好读物,对我的思想与日常生活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五篇属于《大雅》的祭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反映了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我国的《诗经》研究学者一般都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如冯沅君《诗史》称这五篇为后稷传、公刘传、古公亶父传、文王传、武王传。她将《小雅》的《出车》、《采芑》、《江汉》、《六月》、《常武》五篇种族战争诗和上五篇诗合称为“周的史诗”。她说:“这十篇所记大都周室大事,东迁以前的史迹大都备具了”。再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大雅》的五篇诗为”民族史诗”,称《小雅》的五篇诗为“具有史诗因素的诗歌”。他说:“如果把这些史诗有次序地排列着,那末东迁以前的周民族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线索来。”  相似文献   

15.
“针缩奴”,是被主人用银针刺缩了足筋而不能行走的奴隶。根据《敦煌实录》记载:“张存,善针。存有奴,好逃亡。存宿,行针缩奴足;欲使,则针解之。”(《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医针”引) 针刺,本来是古代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之一,晋人皇甫谧《甲乙经》从防止误针的角度记载了“针缩”。掠买奴隶的剥削阶级分子,为了防止奴隶逃亡,自己睡卧时,针刺他们的足,使其足筋收缩,不能行走;到了需要役使他们的时候,才用针术解开。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实在可恨。 在封建社会里面,关于“针缩奴”的记载,当然不止这一例。沈约《宋书》的“乐志”,还保留着一篇有关“针  相似文献   

16.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这篇作品,李厚基同志在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看法: “《聊斋》中的《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林四娘和衡王都实有其人。据传林四娘为福建蒲田人。明崇祯时,父为江宁库官。她生长在金陵,衡(一作恒)千金聘入后宫,后‘遭难而死’。林四娘是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但受到不少人的赞扬。王士祯的《池北偶谈》、林云铭的《林四娘》和《聊斋》都作了专门刻划。” 李厚基同志判定《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认为林四娘是一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也许还有另外的证据,但在这段论述里面,根据只有两个:一是她父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省女作者邹人煜的杂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是为《紫千集》。“紫千”是作者早年常用的笔名。作者在集子的《后记》中谈到,在搜集自己杂文的时候,她想起了许多往事,不禁百感交集。“文革”一开始,因为三四篇杂文,作者被打成了黑帮,戴上了“反对大跃进”、“讽刺党的领导”,“影射毛主席”等吓人的大帽子,受到了公开批判。这几篇给作者带来厄运的杂文均收在《紫千集》中,即《由学骑自行车而引起的》、《笑话之中有文章》、《无益的赞美》诸篇。打开集子,我一气翻阅了这几篇杂文之后,亦不禁  相似文献   

18.
她,罗淑,名不见经传,从一九三六年发表第一个短篇《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逝世,其创作生涯也不过一年多.她的作品仅有《罗淑选集》收的八个短篇小说和三篇散文,以及近年发现的三篇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难者》、《在车厢里》),一篇杂文(《谁在和谁打》),一篇剧评(《〈流民三千万〉读后感》),比起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们,她的作品量实在太有限.然而评价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看她写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7,(10)
读曹禺女儿万方写的《我的爸爸曹禺》,书中提到曹禺有一次向她吐露真情,想成为托尔斯泰。她记录下来后,一日给父亲看。谁知曹禺看了竟"急得一夜没睡好",辩白说:"你呀,你真是害了我。我想当托尔斯泰,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就曹禺,还想当托尔斯  相似文献   

20.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同志的早期代表作,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号上。 这是一篇命运奇特的作品——从它问世的二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只要政治气候稍有变化,它就成为批评的对象。一九五七年被列为毒草,作者为此吃了许多苦头。因此,今天对这篇作品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从中总结我们文艺批评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的重要的原则。能否按作品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分析莎菲这个人物形象,是正确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作品的关键。 莎菲是一个诚实、纯洁、善良的姑娘,但是没有人理解她,这使她感到精神上的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