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本文试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空白”的创造与实现,并阐述“空白”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及词作为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家乡、乡愁的描绘,具有久远的传统,留下了丰富的文字书写记录.对于乡愁的书写,古人常常立足于家国忧患的视野,出于一种自觉的表达.这就使得“乡愁”与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宿问题关联起来,具有了“精神还乡”的纵深内蕴,成为古代文人精神建构途径之一.经由个体对于家园、家乡、国家的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中国古代的乡愁书写不仅仅限于个体的抒怀,同时也具有了群体性的特征和追寻族群生存意义的哲学高度,体现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人文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无论儒学、道学,还是外来佛学,在古代文士对其接受或阐释的过程中,"山水"往往成为"体道"的共同媒介.这从历代文士留下的大量描写体道过程的文学作品和文献即可为证.究其缘由在于农耕文化对中华农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存在于中华文人潜意识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神的浸润,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趣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究其成因,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身经济状况的压力、文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这三方面因素。这种政治情结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文杰 《江淮论坛》2006,(3):149-155
本文将中国古代零碎片断的悲剧神话与古希腊悲剧神话略加比较,旨在阐明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意识、悲剧性特征,以及这种悲剧精神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与文人志士道德人格中的积淀与渗透,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它对中国后来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幻化思维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程群 《江淮论坛》2005,(6):141-147
中国传统道教对很大一部分古代文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理论家所建构的“神仙世界”曾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神仙世界”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人诗意的家园,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理论家所创造的“神仙世界”本身内容所决定的。道教理论家关于神仙实存的论证,神仙对于人生的巨大救赎功能,“神仙世界”物质充盈、自然环境优美等等因素,契合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将之视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历代帝王热衷于访道求仙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促使文人将“神仙世界”视为诗意栖居家园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9.
“寻访不遇”是《全唐诗》中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不仅是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寻踪《全唐诗》中蕴含“寻访不遇”主题的诗歌文本,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人这种普遍的“不遇”生存困境,也可以深入探析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文学理解之间构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由此也给出了后世学者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虽说古代文人从来都追求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甚至陷溺于审美主义、道德境界和知识趣味的受用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在经历了充分个体化的实现之后,最终还是要面向社会政治落实其存在基础。汉唐时期文人身份的自我调整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向,在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多喜好谈老说佛、崇尚庄禅林下,世人常谓文人都好遁世、退隐、其实,他们的道世退隐往往是出于无奈,是其排遣内心孤独苦闷、解脱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罢了。大凡退隐遁世的文人士大夫,多是在其仕途失意之际才走入山间林壑,以吟风弄月、抚琴作画来聊以自娱和自慰的,本来他们谁不有一番济世之志或雄才大略,然而当他们或身逢未世、国破家亡,或遇君王昏庸、奸臣当道之时,而自身又无法去力挽狂澜,才明白了“早岁那知世事艰”,只好自哀自怨:“无才可去补苍天。”但心中那一份愤懑之情、胸中那一番济世之志又难以平息,只好从庄老佛禅那里去寻求精神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所生的忧叹,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有着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符合人性要求的美好情感生活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以及由于社会现实的严酷性所带来的对美好爱情愿望难以实现的怨怒与哀伤。体现了作者的家国命运之悲,以及他们怀才不遇、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相似文献   

13.
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人们也多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因其语言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时间性的艺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时空之美虽然是其终极的审美追求,但其中空间之美则又是最本质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如其说是时间性的艺术,毋宁说是空间性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学作为对诗歌艺术的理论认识或总结,其基本理论范畴与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其作为空间性艺术的特质,因此,空间或空间性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7):93-98
江西古代客寓文人以赣鄱流域作为生活场景,他们人数众多,文学创作丰厚,形成了江西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别样风景。江西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客寓文人或客寓文学:自然环境直接驱动了客寓文人的江西书写,人文环境影响或濡染着客寓文人的情感或审美。同时,地理环境与客寓文人之间存在双向同构的地缘关系,不仅地理环境影响着客寓文人,而且客寓文人也反向影响着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古代小说是“史”的分支,因此,封建正统文人评论小说,基本上以历史著作的真实性程度为标准,他们把优秀小说誉为“补正史之不足”或“某朝之实录”。直至清代,仍有这种以史评文的余风,《聊斋志异》是部谈狐说鬼的小说,却也有人评为“淋漓载笔,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我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核心,表现为贵和、守信、重义的儒商精神,其此种精神特质,塑造了儒商文化以德性为主的商业模式。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需要汲取儒商文化精髓并将之融入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9,(6)
中国古代农民并非一盘散沙,亦非"口袋中的马铃薯",而是具有较强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质。村落中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的最大特点是村民参与的普遍性。村民们累世聚居,彼此间的联系与往来十分密切,自发的劳动合作一直相沿不息。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中,形成了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这既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其精神与生存的相互依托。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群体性特质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结构所造就的,它一方面使古代农民可以形成共同关系,甚至可以保护自己的群体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存续和变革的基本力量。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对这一社会规律的高度总结。  相似文献   

18.
诸雨辰 《江海学刊》2023,(6):212-220
北宋文人尺牍中多有与衰病相关的叙述,他们或叙述病情,或倾诉病中感受,或分享医药建议。与宋诗相比,尺牍中的衰病书写更真实也更沉重,是文人患病心态的直接流露。尺牍具有非即时性、私密性、随意性、互动性的文体特点,最适宜交流关乎切身、具有一定敏感性且注重情感投射的衰病话题。通过长期而广泛的尺牍交往,文人反复咀嚼着生命的有限性与疾病的苦难,同时也在不断地倾诉中缓解着心理焦虑,甚至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最终,文人得以从容地面对生死,洒脱地发掘生命的意义,充实其日常生活与审美体验。北宋文人在充分理解了死亡之后,更加执着,迷恋于生命,这种对生死的叙述与超越生死的坦然心态,亦不啻为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静的文化。他说:“吾人于东西之文明,发见一绝异之特质,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东方文明之特质,全为静的;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文明与生活,盖相为因果者,惟其有动的文明,所以有动的生活;惟其有静的生活,所以有静的文明。故东方之生活为静的生活,西方之生活为动的生活。”①这里所说的“东方文明”实即指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独特的社会氛围中所培养起来的“静”的生活情趣及走向宁静的心路历程。        …  相似文献   

20.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真正美学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散曲创作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以俗朴、直露之笔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俗文学。散曲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灵活自由的创作表现了元人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