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运动。以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激励了“五四”以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继承“五四”先驱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开创历史新局面的传统;学习“五四”先驱者“铁肩担道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五四”先驱者勇于在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的前“五四”白话诗“尝试”。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出现,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来,围绕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一直不能突破旧有的认知框架,由此极大制约了对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入认识和探讨。本文认为,对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问题需要历史的视野;而所谓历史的视野,其完整的含义是以历史整体性原则为基础,在“历史现场”的视野、“历史进程”的视野和“当代史”的视野三者的统一中观照对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或许能为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认识和探讨找到突破,进一步延伸开去,或许也能为其它诸多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找到某种突破。  相似文献   

4.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5.
知青文学是我国二十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体是知青小说。大多数的知青小说家多采取或哭诉、或讥讽、或咒骂的方式来展示“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境遇,而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却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所特有的真诚与“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7.
曾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五四”爱国运动 ,今年迎来了 80周年纪念日。 80年前 ,辽宁青年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 ,为拯救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五四小说文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是文体自觉的时代。“杂异”是五四小说文体独特的审美形态。这种小说文体的建构,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和试验意义,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学、文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五四“杂异”体小说。为传统小说的现代化,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所尽的那一份历史责任,是功不可没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陈丹青 《市民》2007,(4):48-51
近来关于“文艺复兴”的系列文章,我都读。话说这“文艺复兴”,实在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梦。当年胡适即曾将“五四”运动定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那豪情,距今远了;建国初胡风高呼“时间开始了”,更有开天辟地之慨,那豪情,也距今远了;1979年“文革”结束未久,《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北京机场壁画,我记得通栏大标题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1.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中国境内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广大农民沿袭传统的救灾方法,以瓜果野菜等代食品充饥。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正常的减灾赈灾工作又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群众性的救灾活动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全国的以生产和食用代食品等内容的运政治动,出现了许多荒诞的做法,留下了深刻教训。“代食品运动”的畸形发展,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这场运动发起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原因,既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中国三年困难时期这段特定历史的认识,又能为今后的减灾赈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庆祝新中国诞辰五十周年之际,回首80 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我们深刻感到:其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而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中国走向独立和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构成党的三代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培养四有新人”;“文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等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三代领导人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文艺思想,使中国文艺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轰轰烈烈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是在“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强力推拥下发生的一种话语系统的历史性转换 ,这种转换已经触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系统 ,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文化激进主义影响下的“五四”白话文运动绝非倡导者一时的心血来潮 ,而是经过了长时段的历史铺垫 ,是时代激情的结晶 ,其历史合法性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东亚“的视角 ,比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韩国“三一”运动性质、特点和历史任务的异同 ,对出现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的现代转换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中可以看到这种转换对两国历史面貌的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18.
三代领导集体都是坚持思想路线的典范 ,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既一脉相承 ,又各具特色。第一代领导集体大胆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率先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赋予了思想路线以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 ,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 ,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新青年》上围绕以京戏为代表的“旧戏”问题展开激烈论争,一方是师长辈的《新青年》编辑同仁,一方以学生辈的张厚载为代表。世纪初的这场论争,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与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对这场论争的背景、人物及论争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考察,力图在历史现场的还原中再现论争的来龙去脉,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这一论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然而,从晚清至“五四”,粱启超却以“三界革命”为中心,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中“文学”的观念并摆脱中国传统文论中“文”的意识后,从功利主义一维初步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