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大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根据有关材料分析,我国加入WTO以后,可能对国内人才市场带来以下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既有短期问题,又有长期问题,既有就业机会问题,又有就业环境问题。从近期来看,劳动力的岗位调整要加剧;从远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仍然是不断增加的。因此,我们在应对加入WTO后的就业问题时,既要抓体制建设,完善政府与市场就业之间的关系;又要抓制度建设,协调劳动与资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张枫 《南方人口》2002,17(3):1-3,13
作者认为,加入WTO后,我国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将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律手段为主转变,计划生育工作将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群众生育意愿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4.
一、加入WTO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加入WTO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加入WTO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演讲过程,我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过分重视工业化而忽视了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加入WTO对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现象,只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生的一种劳动力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供求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地区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会逐渐回落。  相似文献   

6.
程彬 《人口与经济》2012,(Z1):78-79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特点是产业链长、投资周期长、数据量大、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等。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资本市场看好中国,一些国际商业巨头纷纷开始拓展内地市场;由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已编制出的劳动力生命表〔1〕,对1982 年以来的中国劳动力的动向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自1982 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动向有以下几点显著的变化:(1) 我国妇女劳动力参与率历来就较高,80 年代以来进一步提高;(2) 青年劳动力的加入率日趋降低,特别是,到1995年,城市低龄劳动力的加入率已从我国传统的“高—低”类型改变为类似发达国家的“低—高—低”类型;(3) 在1995 年,老年劳动力较以前较早地退出劳动力队伍;(4) 由于人口老化的原因,劳动力增加的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8.
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认为,在中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中国面对的最大难题也从温饱问题转为就业问题。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乡村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的某些后工业化趋向,对就业造成双重冲击,而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又是断裂的和残缺的。经济增长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和资本的替代、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工资刚性、退休人员的谋职以及加入WTO后的影响,都将使就业政策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作者认为,面对就业的挑战,中国应把就业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目标,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大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投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产业;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主导机制,并适应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建立起以社区为主体的对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9.
我国未来中长期劳动力需求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经济预测,对我国未来中长期2010-2050年劳动力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未来劳动力需求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比较缓慢,而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在"十二五"期间达到顶峰后会迅速下降,2016年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将可能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正在努力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一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将会促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外劳务输出,需要认真研究相关各国劳动力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各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有关劳务政策新动向以及市场变化情况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劳务输出计划,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增加劳务输出数量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入世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宏观分析 ,认为 ,我国入世后高等教育的生源将极大增加 ,办学效益会显著提高 ;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高校将分化重组 ,形成高等教育集团 ,实现规模经济 ;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市场 ,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指出 ,入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 ,可能使部分高校被淘汰 ,引起国内人才的流失 ,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排挤和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劳动供给和需求态势的变化,认为我国无限劳动供给时代已经结束,"招工难"具体地反映了劳动供求形势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并不意味着劳动力数量绝对短缺,但意味着劳动者工资只有实现合理增长才能保持劳动力资源充分供给。综合劳动供求变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和问题,认为虽然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城镇失业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但劳动力市场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实际失业率水平仍然较高,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充分就业,我国仍然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同时需要改善就业质量,让劳动者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劳动经济理论,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从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户籍特征和地区差异等角度,研究吉林省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现状。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就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晓云  徐卫彬 《西北人口》2010,31(6):70-75,81
本文对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各种方法的测算基础、测算思路及其特征,笔者将其分为六类:简单计算法、国际比较法、生产函数法、总量分解法、两部门(地区)法和其他方法(统计指标比对法、数理与计量经济模型法、综合法)等。在对各类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及评价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应当根据其特点,综合使用各类方法从不同角度测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另外,笔者还认为国家统计部门应当适当考虑学术界的研究需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教育等结构问题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转轨时期移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民问题是俄罗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国内向国外移民的倾向日益增强。俄罗斯大多数移民外流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选择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快速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俄罗斯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劳动力资源进口国。对于移民迁入国来说,移民的增加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来说,其正面影响是外来移民的迁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经济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与此同时,外来移民的流入也引起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17.
吴燕青 《西北人口》2007,28(1):20-23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扩招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的变化情况,预测了从现在到2023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及毕业生数的变化态势,认为高校招生数及毕业生数在今后一二十年里都将处于较高水平,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就业压力与激烈竞争。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模拟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来说明高校毕业生失业的发生机制。最后得出扩招使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加剧,但毕业生就业难不能归咎于扩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dropout rates among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students in 275 U.S.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 in 2000. Our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 hopes of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our regression models is mixed across racial groups, performing best for whites and Hispanics.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community factors – most importantly, same-race adul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community, teenage birth rates and residential stability –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dropout rates than labor market facto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s education reform moves toward broad-based solutions to improve student outcomes including dropout rates, it will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address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inequality outside of schools.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非农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要部分,非农产业拉动就业可以划分为三种效应:增长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非农就业效应的分析,得出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和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的结论,并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