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的创新高手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开拓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解典型化。施氏小说话语体系的解典型化冲动主要源于移心化、非个性化、心理分析化和意识流化。结合施氏的作品分析,根据解典型化的不同态势,可以把其心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概括为泛典型和寓言型典型两种审美类型。泛典型是指被播散了的典型,寓言型典型是指被寓言化或寓意化了的典型,即使用抽象符码型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真的层面上对巴金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两个一致”是巴金艺术真实观的总纲和人物典型化的原则,“比较象活人”是衡量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与否的美学尺度,悲剧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后指出了巴金艺术真实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的戏剧典型观由一般的理性原则和个别的实践方法两大部分所构成,理性原则由类型、定型与典型三个层次的划分及其实质的探索组成,实践的方法主要是由戏剧典型化(金圣叹化)的方法举例及其理论提成所结构,它包括戏剧冲突典型化、戏剧高潮典型化和戏剧人物典型化三大主干。本文拟就金氏典型观中的戏剧人物典型化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各不同”;而诸葛亮、曹操.关羽“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好雄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把人物绝对化,这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客观现实。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对《水视以后其它作品是颇多影响的。其在典型化等问题上的开拓之功,更不能抹杀。而问题还不仅于此的是,当我们跳出作品的文本结构,就发现《三国演义》把人物典型化以至绝对化的方法,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描写有的来自传统神秘文化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着,有的则是出于一种审美的偏好,在文学对神秘美感的亲和中出现了神秘文化氛围中人物的典型化倾向,这便是巫觋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本文旨在论述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基本思想:从本体论上看,死为气之消散;从认识论上看,死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向;从现实性上看,死是天命之死。  相似文献   

8.
小林多喜二十分注意典型化问题。一九二八年初,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后,他的创作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到无产阶级人物形象的典型化问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他在创作实践中曾经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不断地去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总结自己创作的经验教训,终于在三十年代初期,对典型化问题产生了符合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认识。《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是小林多喜二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它的问世,给日本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和新的人物;对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不难看出:小林多喜二在这时还没有掌握典型化的方法,还没有塑造出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性格。在这部作品中,作家虽然描写了工会干部、党的领导者——渡、工会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理论中,激情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动因,通过实践冲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主体对于未来对象化成果的预设”[1]“在艺术家这里就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受胎’于宇宙意识,成熟于文艺家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2]既然审美理想受胎于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文艺理论家陆机、刘勰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神思”即创作的艺术思维 ,而且还客观而全面地阐析了艺术表现和作品的审美形式。陆机在《文赋》的序文中把“物———意———文”三者提炼成一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命题 ,揭示了物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变化对文思的影响 ,同时非常注重语言表现在传达作家文思中的审美功能。从物象到文思、再由文思到语言表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刘勰在《神思》等篇章中。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即“神思”)的运思过程与内在规律 ,而且揭示了“神思”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刘勰还在《原道》、《情采》等篇中对于“文”作为审美形式作了本体性的规定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略论刘震云中篇小说的审美指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震云是自觉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家,但他的创作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表现在内容上是更多地包含了较为沉重的历史文化内容;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是由过去的英雄变成了世俗人物。与描写对象相对应,刘震云的作品注重生活过程的描写,注重外在形态的逼真,叙事风格追求平实,叙事方法是全知视角,表达方式是流水结构,这些都无形中扩大了作品的审美张力。刘震云的作品,缺乏现代人生的精神品位是最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从叙事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小说人物形象,小说人物形象理论可分为功能性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两大派,在人物描写上则存在着反英雄化、向内转、反典型化和反人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它是双构的或多构的;意象不是某种意义和表象的简单相加,它在聚合的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神思,融合了他的才学意趣,从而使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不能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异和升华,成为一个可供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有这样一个画家,他的作品胶灸人口,而连简略的小传也付闻如;他一生卖画,名冠当世,但却死于贫病交加;他的后铜息影绝唱,而他的艺术陶冶着一代代审美的心灵;他的性格那般直率自然,那音容笑貌依然跃然纸上……,这就是任伯年。他确是中国现代一个影响较大的画家,有人说他是近代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许是未为夸张的。长期以来,对任伯年的研究,固然不乏鸿戴高论,但确也每多感想式的谈片,或侧重于一枝一叶的观赏,因此,如果能从一枝一叶到一个较宽广的角度,看看这株长青的画树究竟是怎样生长的?他的枝头怎样,它的…  相似文献   

16.
悲剧的范畴十分宽泛,就悲剧自身而言,凡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悲剧,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形象,能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们有机会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欣赏悲剧、认识悲剧。本文从分析三个代表悲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形象入手,探讨悲剧本质,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觉新说起。觉新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独特的身份和典型的性格,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多余人”的悲剧性命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承重…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的《圣经》题材诗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展性拟作,如先知诗人题材系列;另一类是讽刺性拟作,如叙事诗《加百列颂》。前者借用《圣经》题材和《圣经》中的形象,使他的诗歌变得更简洁、更形象、更富于寓意、更富于表现力;后者对《圣经》中的“报喜受胎”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普希金对《圣经》的态度是一个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宗教徒的态度,但就他的整个创作而言,却渗透着基督教精神,这是不应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19.
“死而不朽”的说法早已有之,司马迁继承了传统的“三不朽”的价值观,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区分出三个有针对性的价值追求层面,从而使“三不朽”说的内涵具体化、明朗化。他“好奇”的价值审美倾向,是他重人事、肯定人的主动性、宣扬积极进取精神的思想观念的反映,是对“三不朽”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它既表现为文本中在文学时间中生成过程对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方面,又表现在文本结构与世界人生的异质同构引导接受主体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方面;既表现在诗情作品的审美接受中,也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类作品的审美接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