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田大作是著名的世界和平运动使者,一生为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而不断地去进行对话。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源于其亲历战争的悲剧、对师弟不二的坚守、对释尊的坚定信仰、对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思考。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平等尊重、倾耳恭听、宽容求同、信赖“同苦”是其对话的重要前提,政府对话与民间对话相结合是其对话的主要方式。池田大作对话的目的就是通过相互理解实现共存共荣,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人间革命,进而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对于当前处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建设人民友好的和谐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的内心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生态伦理学的缘起、发展和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表明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强调生态伦理学并非为自然规定什么道德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调整、约束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断头台》是艾特玛托夫八十年代的力作。作品中以动物形象作为人物形象的参照,增加了一个从动物观照人自身的独特视角,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通过狼的家族悲剧,向读者展示人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并由此引发出对人类善与恶的哲理思考。艾特玛托夫以其作品浓厚的生态意识要求人类进行价值观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及对大自然和动物满怀激情与诗意的描写。作家认为 ,人与自然应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善与美和精神家园。要根除掠夺自然、虐杀生灵的恶行 ,必须全力培植人心中的善念并使之化为切实行动。为此 ,作家塑造了一批具自然天性之美的理想人物 ,呼唤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诗歌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信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朴素的敬畏与顺从;在游牧和农耕社会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有限开发及初步利用的特点;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开发和由之而产生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而引发人类对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解放的出场路径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人类中心主义鼓吹"人类至上"的方法论,引致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非人类中心主义脱离现实的实践,过度强调自然而遮蔽了人,能动、主体的人消解于自在自然之中。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旨归,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通达"人和自然真正复活"的诗意之境。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0.
贾凯 《东方论坛》2013,(4):16-20,96
池田大作的生命伦理观是以生命尊严思想为核心的。立足于生命的尊严这一价值基准,通过对启蒙时代以来受理性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危机的思考,池田大作倡导建立尊重人的人格、生命,为了人的幸福的"生命的世纪",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人类精神的革命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代社会的危机,让生命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1.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探讨了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与自然相背离,精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塞缪尔尊重、关怀自然,爱护每一寸土地,受到自然的恩惠与庇护。通过“自然人”塞缪尔正面、积极的精神力量的塑写,斯坦贝克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张:对待自然,人类应该给“自然人”塞缪尔式的伦理关怀,从而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思想是艾特玛托夫创作的一条思想主线,支撑着他所建构的文学大厦。艾特玛托夫人道精神的丰富价值集中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关系的基本把握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代,发展生态生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的“中道思想” ,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其实是统一的、依存的关系 ,所以人类要想生存、发展 ,在未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方面 ,必须致力于维护相互间的和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他认为创立一种新的宗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雷蒙德·威廉斯的自然观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的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他的自然观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生态观念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必须从生态思想传统中吸取精华,建构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使工业文明生态化;其价值立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其价值追求是实现生态正义,防范因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少数个人或集团因追求私利而给整个人类带来生存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深层生态美学角度分析FREE WILLY,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及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揭示FREE WILL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预言。人类必须重新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心灵生态问题,建立真正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现实和时代背景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是从历史上人服从于自然的黄色文明、人与自然相抗衡的黑色文明发展而来的革命性超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绿色文明新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自然生产力为理论前提,基于人的劳动需要本质谋求人类利益,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整体目标.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旨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现路径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以共同参与凝聚整体合力,以生态成果共享为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