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就此对安徽当涂县及当涂县博望镇和湖阳乡大邢村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收集查询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了合理预测,即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将不断扩大,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形成农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的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心在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因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实证研究出发,对我国中等收入者进行了界定,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作为中产阶层初级形态的中等收入者的特征、联系及区别。阐述了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等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经过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等收入者"有了界定的标准。比较分析国內外中等收入者,提出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分析研究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意义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际,提出湖北中等收入者的内涵界定、主要特征及划分标准,分析湖北中等收入者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目标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一论断丰富了我国的分配政策.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的中产阶级理论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江海纵横》2005,(2):26-27
我国在十六大中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与西方的中产阶级是否为同一概念呢?理论界对此没有统一的说法。中产阶级原意上是指介于上层阶层与下层阶层之间的中间阶层。这一阶层是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的纵向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中等收入者是一定的社会在某一个时期按收入差距来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同一地域不同时期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 ,中等收入者状况不尽相同。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分配制度的改革 ,一部分人已经率先成为中等收入者 ,他们分布在在各个行业且不稳定。未来 2 0年 ,继续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 ,让国家公务员以及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农民等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1.
这篇研究报告 ,以实证材料为基础 ,以职业为基础 ,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 ,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 ,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 80 0 0~ 5 0 0 0 0元人民币 ,确定了其规模 ,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 ,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 ,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 ,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2.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3.
在厘清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和国内外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参考中产阶层的定义,提出中等收入者的新定义和度量中等收入者的EGR法.运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对已有方法和EGR3法度量的结果比较后发现:由于缺乏理论基础,中位数收入法对收入区间的设定异常敏感,绝对门限值法又无法识别收入分布的内在变动;内生界定法相对严谨,但依赖于居民收入分布函数的选择.采用中产阶层的特征因素对不同方法进行同质-异质性检验进一步表明EGR3法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报告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中等收入阶层的建立和扩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重要成果,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它对于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收入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中国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对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影响,提出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法和归纳法,梳理国内学者研究城镇房价收入比和城镇居民基于住房的分层后,可发现国内学者从农村房价收入比和从住房角度研究农民分化很少。计算农村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5个收入组的房价收入比,估算5个组别家庭现实中自建房需要的大略时间,然后将农村高收入组别家庭收入与城镇的中等收入组别家庭收入做比较,可判断高收入组别家庭在城镇购房的可行性。基于农村适婚年龄和低收入户的建房时间比较可判别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自建房的可行性。基于上述判别,将农民分成主要家庭成员在城镇购房居住阶层、在农村建新房居住阶层、放弃在农村建新房居住阶层3个群体。得出结论:农村人口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收入的分化;3个阶层的选择体现出农村中以"小"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优质资源单向由农村流向城镇,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和全国整体经济的长久发展;放弃建房人口在住房分化中向上通道基本闭塞。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路为深化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就业歧视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参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提出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并采用2001—2015年的几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过程及其构成变化,预测"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形态和构成特征,文章认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扩中"还需要"调结构",在提升中等收入者比例的同时,还要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倒丁字型向金字塔型演变,并进一步形成最理想的纺锤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