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姐罗兰     
1948年春,年轻的大姐靳佩芬(罗兰)怀着去远方开创一番事业的心情,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去了台湾。 一别40年,音讯全无。万万没有想到,她写的一本长篇小说《飘雪的春天》,竟成为使者,帮助我们找到了她。 那是1982年,我的大女儿在香港,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看小说,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飘雪的春天》。她越往下看,越感到书中的许多情节就像我曾对她讲述过的外公家。女儿不解地想:“这不会是奇妙的巧合吧,该书作者是台湾作家罗兰。她是谁呢?她怎么会知道外公家这么多事?”女儿急忙给  相似文献   

2.
<正> 琼瑶自1963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至1985年间,先后发表了42部中长篇小说,几乎本本畅销。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被称为“琼瑶电影”,不仅轰动台港,甚至风靡东南亚和大陆。但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文学评论界并未得到好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说:“三毛、琼瑶,这些人在批评界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几乎不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台湾文化界、教育界甚至视琼瑶小说为“社会公害”,大有非彻底清除“琼瑶公害”决不罢休之势。大陆评论界对于轰动一时的“琼瑶热”虽未象台湾评论界那样偏激,但多数文章也只是泛泛地谈论琼瑶小说的“纯情浪漫”、“虚无飘渺”、“唯美模式”、“艺术档次的局限”等,而很少有人以一种平等、冷静的态度深入地探讨琼瑶小说何以具有  相似文献   

3.
试论大陆与台湾经济上的现时差距之原因谷春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特别要注意解决人们思想中影响这一信念树立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大陆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台湾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如今台湾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文坛上,罗兰不仅以“小语”的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罗氏文体”,更以小说世界的构建,传达了知识女性对于人生、爱情、命运以及岁月的感悟和怀想,从而走进一个更为阔大的世界。其小说作品,或表现了罗兰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哲学”,或描摹了女性在大时代里的成长足迹。她所奏响的,是20世纪中国忧患岁月里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5.
台湾北滨东海,南临南海,东靠太平洋,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离大陆最近处不过150海里,面积35,76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岛。它不但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而且控制着从太平洋进入中国的东南门户,是屏藩中国大陆的重要基地,对于巩固我国海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由于台湾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意义,所以早为西方殖民者所觊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就企图占领台湾。美国自1847年至1874年一直鼓吹“使之成为美国领土”,企图将台湾据为己有。法国于1883年挑起中法战争时,便叫“占据海南、台湾、舟山”。在贪婪的殖民主义者眼中,我国宝岛台湾是它们疯抢的一块肥肉。然而,台湾却被后起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所吞啮。 日本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四十余年前便开始觊觎台湾。19世纪初,日本思想家佐藤信渊在其代表著《天柱记》和《混同秘录》等书中,提出了向外扩张的主张。其具体对象则是包括朝鲜在内的中国大陆。其步骤则是从满洲开始,后自朝鲜达北京,再向南京及华南推进。佐藤的主张成为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最初思想渊源。1854年,日本又一思想家吉田松阴在其《幽囚录》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当务之急是巩固军备,备置军舰与大炮,”以“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吉田的对外侵略理论是佐藤信渊思想的继承与  相似文献   

6.
“岭峦涌作千顷海,风簇栽成万仞葱”,云南,一块刻满自然风情的活化石,并非静止,也无焦躁之势。2000年1月1日,作为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城市形象宣传的国内大省,她的盎然春意、她的绚丽民族、她的名城古道、她的现代城镇、她的十八怪……也正是透过这扇开满鲜花的窗口,向世人掀开了秀外慧中的面纱。现代化呼唤城镇化,城镇化促进现代化100年前,250万人集中於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恩格斯深刻分析此现象,得出“城市规模效应”这一理论。100年後,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高歌猛进,中国城镇化的设计思路也从铺路盖楼的建设城市,向以提升城…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正在腾飞,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被誉为“赚钱之神”的邱永汉十分看好中国经济认为20年前台湾比大陆的现状更差,20午后台湾颇有所成,大陆许多条件比台湾更优越,前景应更为乐观。《“赚钱之神”邱永汉放眼中国大陆》将有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不甘使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中国于1958年8月23日又开始炮击金门。金门炮声又一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台之间的矛盾又因此走向尖锐化和公开化。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终于完成了自己对台湾的政策目标,即迫使蒋介石答应不以武力进攻中国大陆,使之能够推行“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散布:“我们30几年没干多少好事情”;“社会主义带来的只是失败”;中国的十年改革“已经陷入无法挣脱的困境”;“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其失败是二十世纪的一大遗产”等等。他们还提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不如台湾,要请台湾的国民党来领导大陆。这些谬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是站不住脚的。下面让我们用事实来予以驳斥。  相似文献   

11.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12.
一、为金圣叹翻案,海峡两岸,人同此心,心同此感 近十年来,在我国大陆,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繁茂期,大文学家金圣叹也由反面人物一跃而成为正面人物,而且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最近我又高兴地读到了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增订出版的、著述等身的钱宾四(穆)先生的论文集《中国文学论丛》,深为钱先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执着的爱的精神所感动,也接触了生长于江南太湖流域的钱先生“总抹不去的”“一番恋旧思乡之情绪”(原书第213页),特别是在详细阅读其中《中国文化与文艺天地——论评施耐庵水浒传及金圣叹批评》一文后,欣然有感:真没想到在六七十年前被胡适之打入“反动文人”行列,迄今在台湾仍未脱离“华盖运”的金圣叹,却得到了在港、台讲学多年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这样高度的评赞。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为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早日实现,既要借鉴香港、澳门回归的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到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创造出一个适合台湾特点的“一国两制”新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必须在没有外来势力干涉条件下独立自主解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核心与基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大陆要有比对香港、澳门更灵活、宽松的条件,实行更加高度自治政策  相似文献   

14.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有幸读到了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过去,我也读到过一些关于民族史研究的论著,但大多侧重于中华民族起源、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发展史、海外华人华侨史,等等;虽然接受吸纳了多元民族的历史表述,但往往忽视了多元民族之间的“汇聚—融合—共生”的呈现,缺乏一种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观。这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概念来立论、叙事的著作,还真不多见,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国自夏、商、周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与“一国两府”王骅书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国民党残余则败退台湾,控制着台、澎、金、马地区。30多年中,国共两党隔海对峙,大陆与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处于长期隔绝的状态。70年代末,大陆实行改...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国语·鲁语下》中 ,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 ,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 ,是善的化身。然而 ,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 ,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 ,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有言及“使人不倦”“使民不倦”的文字,以为是政治成功的赞语,但参考《史记》其他所谓“不倦”语例,发现“使人不倦”“使民不倦”具有激励社会能动性与创造力的意义。司马迁有关论述,体现了开明史学家对于行政史、社会史关系之观察的重要发现。相关论说为考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之动力的形成和持续的原由,提供了积极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的名字在中国并不让人感到陌生,读过林语堂《中国人》的读者,便了解赛珍珠与中国文化阶层的交往.她当年约请林语堂撰写这部著作时,希望他能真实坦露中国文化的优根和劣根揭示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成书时她亲自作序,盛赞这是“历年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时绩.”在序中,她还很有感慨地写道:“长期以来,我就希望他们(指中国人——笔者)中某个人可以为我们听有的人写一本有关他自己的中国的书,一本真正的书,渗透着中国人基本精神的书.我多少次满怀渴望,急切地打开一本本这样的著作,然而又多少次失望地把它们合上.因为其中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了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赛珍珠这番话透露出她对了解中国人民精神内质的刻意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