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西藏新政改革失败原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挽救危局,在西藏社会开展了旨在变革图强的新政开发活动;西藏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十三世达赖喇嘛,接受两次流亡的历史教训,从1912年开始推行新政;西藏地方政府的有识之士和“西藏革命党”组织也主张实行改革,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造成20世纪初西藏新政改革失败原因的制度因素是:封建农奴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政教合一制度对社会变革容纳能力的限制;传统教育一文化体制对社会变革的抵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末“新政”与江苏教育运动的关系、江苏教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江苏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清末“新政”首先是从兴办教育开始的,并且将其贯彻始终,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末“兴办教育”令颁布以后,江苏各属闻风而动,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兴起了一股教育运动。在短短的10之中,先后创办了大、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实业学堂2100多所,对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11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史称“清末新政”。虽然“新政”改革最终由于辛亥革命而中断,但从法律发展史角度来看却引发了中国传统法制的深刻变革,“在思想和体制方面,把长期形成的典范(范式)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清末新政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 ,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 ,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 ;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 ,士阶层的消亡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体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近代西藏社会发展历史背景,分析认为藏棋作为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近代西藏社会仍有不同程度的流传。然而随着近代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以及西方近现代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藏棋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在对此过程进行反思后认为,社会历史变革对藏棋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发展藏棋必须对当前时代背景有客观认知,除了社会各界大力推广外,新技术和新文化的借鉴和应用对新时代藏棋发展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毁学现象,1910年毁学活动更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乡民毁学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新政的横征暴敛使乡民视学堂“如横暴之关卡”;二是学堂的现代性得不到乡民的普遍认同;三是社会转型期乡民惊慌的心理惯性;四是乡民缺少文化归属感。虽然清末乡民的毁学并非是普遍性事件,只是“民变”一部分,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清末乡民毁学既有乡民对苛捐重税的反抗,具有维护基本生存权的正义性;同时也有乡民对新政举措的不满,具有反现代化的守旧与落后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支持并侧应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7.
清末,联豫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其中,为开发民智,创办了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并设立译书局.第一次将近代化的石印技术传入西藏地方,且由印度购买印刷器械,对西藏地方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随着英国殖民势力逐步渗入西藏,中英两国在谈判通商时,始终围绕印茶可否入藏、入藏时间及税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清廷谈判代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主权和商业利益,与英方代表巧妙地博弈与周旋,延缓了印茶入藏的步伐和保持了西藏地区的稳定,且为赵尔丰主政川边时整顿南路边茶业赢得了时间,这是清末在国防、军事、外交节节失利的局面下,挽回的部分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的举措之一是兴办实业,重振商务。天津工商演说会的制度化演说,既是“新政”期间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于北方金融中心的产物,并为清末民初的演说和社会启蒙抹上了浓重的振兴实业及抵制洋货等色彩。同时,借助宣讲所等公共空间,按照预设的时间,由专业人士完成的工商业知识启蒙与传播活动,不仅促成了知识和技能从少数人的专业化转换为部分程度上的公共化,还形成了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一条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法治中国、依法治藏的历史新进程中,厘清法治文化与西藏长治久安的内涵与关系;探寻法治文化的先导性、追求内在的价值、精神动力、文化认同和自觉;阐明对西藏长治久安战略价值,进而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围绕新时代西藏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审思藏棋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确保藏棋文化在西藏文化建设中守正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在西藏的文化建设中繁荣兴盛提供思路。文章从构筑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维系边疆稳定与国家认同,彰显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传播融合,拓展传统文化多元性、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阐释了藏棋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并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回溯藏棋本源价值、重塑文化记忆,破解文化传承困局、实现文化回归,架构文化交流桥梁、促进文化交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清末诗人石德芬的竹枝词《叠克杂咏二十四首》,是清末咏藏竹枝词的代表作,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末德格地区的社会生活全貌。本文通过对其中记录德格土司争袭内乱的纪事诗和呈现德格民俗事象的民事诗两类诗作的细致考察,发掘其补史、补志之功,以及诗中蕴含的近代文人的藏地认知和对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播,为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德格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也进一步推动了古代咏藏诗在新时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西藏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的今天,西藏文化成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一种“文化资本”,有待于从藏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层面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西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使之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4.
鸦片税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财政基础 ,清末鸦片禁政导致鸦片税收日渐式微 ,新政的财源也日趋减少。朝野人士在鸦片禁政的高潮时期 ,对新政事业的各种举措颇有微词 ,官界非议和知识界的责难交互影响 ,对新政的评价愈来愈趋向低调 ;下层民众因新政筹款和禁烟财政抵补 ,群起反对兴学、警政、户口调查等新政举措 ,酿成风起云涌的民变风潮。晚清人士对新政的认知和评价趋于低调 ,根由均与清末财政困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尊严  徐志民 《东岳论丛》2004,25(2):116-120
在清末中国留日运动的大潮中 ,山东也曾出现竞相赴日留学的热潮。从现存的各方面的记载看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总数约在 60 0人左右。山东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 ,除时代背景使然外 ,也与山东与日本海上交通便利 ;清末推行“新政” ,山东需材孔亟 ;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鼓动等有关。清末山东的留日学生 ,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 ,由于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开化程度等条件的制约 ,而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反过来 ,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着日后山东各地的社会变迁、文化进步及政治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加剧促使中国政府展开了一场以"新政"为肇始的大规模制度变革,社会由此发生转型。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科举的废除和新学的兴起直接导致了乡绅的流变。乡绅的构成要素中,财富要素比例上升;文化要素则扩充为"学识"。乡绅的组成更加多元化。但这一切变化都没有改变乡绅作为国家和乡村社会"调节器"的社会功能。着眼于清末民初,乡绅并未在普遍意义上"退位"。  相似文献   

17.
藏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汇集了西藏民众的地方性生态文化知识,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尼木藏纸、金东藏纸和拉萨藏纸依靠生产性保护实现了有序传承,融入了民众的现代生活,达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然而 ,清末新政却失败了 ,清王朝也在改革中寿终正寝。本文从腐败的角度出发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是如何导致新政失败的。一、清廷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领导力 ;三、新政推行以来的贪污腐败制约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卢祥亮 《理论界》2012,(11):119-121
清末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受救亡图存、巩固边疆的迫切心理及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上传教士报刊别有用心的歪曲诋毁,国内舆论对十三世达赖浪费国帑、阻挠西藏新政、与外国勾结等行为大加挞伐,导致朝野上下对达赖殊无好感,甚至心存敌视。清朝最终未能妥善处理与达赖的关系,对民国时期西藏政局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