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什刹 《北京纪事》2010,(11):108-109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是建国以后、50年代初期北京建设的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一个"铁"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2.
在60年代,中苏关系最低落的时期,两国边界出现严峻的武装冲突的同时,也有许多重要的利益相互重叠;两国不仅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而且建立了相当频繁的接触;两国关系的改善,是由于两国谈判达成的谅解,对缓和中苏关系注入有限的、可贵的成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者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1950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以1945、1950年两个中苏同盟条约为基点,梳理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1945-195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是国际格局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有力地反作用于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5.
史晓 《山西老年》2014,(11):25-25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不过,如果翻阅一下中国政府的公开文件和中苏"论战"时的文章,里而从未说过"逼债"一事。其实,三年困难时苏方还主动提出中方可推迟还债。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政治和形势的认识及分析有了重大的转变,邓小平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对此后的中苏关系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对中苏关系有许多直接的分析和论述,为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响 《百姓生活》2013,(5):56-57
"山东大葱5000斤,江西金橘1000斤,白菜5000斤,萝卜5000斤,冬笋500斤,西湖龙井1吨,湘绣被面30条,枕套60个……"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访问,一个新生的农业大国,给一个天寒地冻的工业大国,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中这一对大国,开启了40年的恩恩怨怨。两国互赠的形形色色的礼品,也是中苏关系起伏演变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评判抗战期间中苏关系中是与非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利益和主权.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以致恶化而发生军事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中苏两国的利益冲突,其中更为主要的是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严重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经历了从同盟到不断恶化,最后形成势不两立的状态,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从各个原因方面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讲述中苏关系恶化中,个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使我们对中苏关系的变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为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不同的经历和性格造成了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使其在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对立和冲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抱怨、敌对、誓不两立不仅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而且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影响乃至决定了两国关系的走向,最终使中苏关系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中 ,中苏关系至为复杂 ,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成为学术界的禁区 ,究其原因 ,虽然 194 9年后 ,中国共产党象苏联共产党一样成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 ,两党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 ,但是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是和睦的 ,甚至一度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受此影响 ,中苏关系研究长期以来是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保国同志经过几年的努力 ,积累起大量资料 ,写出了关于中苏关系史的专著 ,这是很有意义的。喜读之余 ,我感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读者关注 :第一 ,填补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关系研究的空白。从总的情况看…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起作用和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逐渐走向分裂恶化,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并实施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对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总结必要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毛泽东便频繁运用“指头论”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根本战略性问题——“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的成败得失进行总体性判断和评价。通过对毛泽东“指头论”思想源流的详细考证,认为毛泽东在用“指头论”评价“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问题时,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在“两点论”的理解和运用上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述略徐世和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众所周知,前苏联援助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家、民族利益。对于这种援助和损害的关系,以前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评价。在50年代,基...  相似文献   

16.
1979-1989年,中苏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这10年,又先后处于美国的卡特政府执政末期和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其间美国的中苏政策趋向强硬。这里,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成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1957年至1976年经历严重曲折,这与毛泽东个人认识上的偏差和理论迷失直接相关,而毛泽东个人认识偏差和理论迷失的直接诱因是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对待斯大林错误的初步分歧导致毛泽东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中苏关系的恶化加深了毛泽东对国际国内修正主义危险性的认识;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对“继续革命”的必要性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发展经历的重大曲折是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苏论战与中国政治--论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5 0年代末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通过分析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论战的过程对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阐述它是导致中国政治“左倾”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20.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50 6 0年代的中苏关系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的关系、新兴民族国家与传统欧洲大国的关系等广泛的研究内容 ,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导人等诸多因素 ,因此一直被世界各国学者视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案例。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苏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和问题进行梳理 ,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