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人们对环保与美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轻装修,重装饰"在各大媒体的点击率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软装饰"日益取代了"硬装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软装饰"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探索我国目前软装饰发展的现状,切实了解人们对软装饰风格的需求,可以使软装饰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人们建立美好、健康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4,(3):28-30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口音,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世界各地。这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来文中"变乱"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以理束情,以情辅理——试析曹雪芹的情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大旨谈情",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思考是人们读懂《红楼梦》的关键。"情"可怡人,亦可没落一个显赫的家族。在秦可卿身上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情"的理解。也许,"以理束情,以情辅理"正是经过人生起伏的作者提示人们如何驾驭"情"字的八字箴言。  相似文献   

4.
旅游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之一,宗教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静而肃穆的宗教建筑环境有助于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宗教建筑中体现的宗教教义促使人们思考人生;深邃的宗教审美文化陶冶游客的心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宗教旅游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即"思"的享受。"思"是整个旅游活动中重要的精神食粮,为旅游活动层次的提升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因此,"思"应被列为旅游的第七要素,宗教旅游是"思"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5.
在"相遇"、"相知"、"相融"、"相随"中,参观者充分体会到电力与人们美好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国家电网馆"创新,点亮梦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是将"新知识"逐渐转化为"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的过程。于是,认知心理学家用图式理论来阐释人类的这种认知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所言的图式就是人们已经在头脑中存储的所有对世界的感性及理性认识。核素分类是对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分类。人们对核素分类的认识必须依托于人们头脑中的先存或背景知识,否则难以理解。所以,图式是人们赖以理解新生事物的基础。图式理论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为跨学科研究开拓了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8.
"命"隐含了一种不可违抗性的特质,所谓"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当每个人个体生命面对"夭与寿"、"贫与富"、"贱与贵"、"穷与达"之"命"的安排而产生一种压迫之感时,《列子》一书给人们开出了消解这种压迫感的"处方":以德观之、素位行之、以齐待之、以时抓之。虽然,这四个"处方"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命"的现实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摆脱"命"压迫之下所产生的焦虑感,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安慰和解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如何正确界定"普世价值"及其内涵,世界上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一概念,这都是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基于国内学者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供后续...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各方人士的齐心努力,我国的"三农"发展取得巨大的成效。但是,在大力发展"三农",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着两难的困境,阻滞了人们预期目标的实现。分析这一两难困境的主要表现、造成原因和解决对策,以期为"三农"的快速发展和面临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是以自然为宗的,王襞继承了王艮自然人性论的思想,主张人性天然具足,所以要保持人性本身的纯粹完美,反对刻意修养、在人性上着力。王襞把"自然"与"中"统一起来,并把"致中和"看着是"顺自然"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保持"中和"状态。在自然人性的理念和"中"的思想指导下,王襞又大倡简易之道和日用之学,认为平常愈本色,希望人们注重在"日用"和"即事"中学习。  相似文献   

12.
泰勒在20世纪初创建科学管理体系被普遍称为"泰勒制",泰勒制根本原则在于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广泛地被认为是血汗工资制的代名词,泰勒主义在人们心里留下了"专制"、"残酷剥削"、"效率至上"这样的烙印。人们对泰勒主义的一般看法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其思想中蕴含的价值理性。本文梳理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科学管理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走出"泰勒制"的误区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一门新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规定的四门必修课之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的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索、研究。现就这些研究现状作一初步的梳理,供关注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古文运动"是近代才有的概念,是人们用近代"运动"的形态来观照古代的反映。但在使用中有非确定性和语义不准确性,宜改作"古文思潮"。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以来,科学和宗教一直是影响人类的两种"普遍"力量,它们都是对人类经验不同方面的表达和阐释,满足人类不同方面和层面的需要。两者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科学和宗教传统上被认为是冲突的,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各自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视角:科学哲学的"历史学"、"社会学"转向以及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更是促进人们对科学本身以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进行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毫不例外地提出了重新认识和反思科学、宗教及其二者关系的任务。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以"创造性""、"共在"为其终极性范畴,以"现实实有"、"纯粹潜能"等为其存在性范畴,以"主体统一性"、"客观同一性"为其范畴性义务,试图实现"(前现代)宗教"(正题)——"(现代)科学"(反题)——"(后现代)科学+宗教"(合题)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郝晓辉 《中华魂》2013,(10):37-37
辣木被西方科学家誉为上帝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人们把这种礼物,叫做奇迹之树。辣木,常见英文名为Moringa、Drumstick或Horseradish tree,也有人直接翻译为"油辣木"、"辣根树"或"鼓槌树"。辣木为辣木科辣木属的多年生植物,原产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速生树种,耐旱力强,喜生于砂壤土。辣木最早被人们关注,是源于Discovery的一则报道。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园丁",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教师甚至和"天地君亲"并称为"五圣",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8.
"江南",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里,总是以旖旎的身姿,驻足在杨柳堆烟处,摇曳在风帘翠幕中,徜徉在桨声灯影里,千百年来,人们记忆里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繁华、富足、柔美、灵秀、人文荟萃、才子辈出,是人们对文化江南的深刻印象。然而,读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真实契约论"和作为替代理论的"政治义务的多元主体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诉诸"共同承诺"而非"个体同意",更能合理地解释"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并能为政治社会中人们对"偏离行为"的抱怨提供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无"沿着延异的踪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有","无"就是"有"。"无"这一能指符号是对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的不在场的替补,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在非理性直观上却是在场之物。从感性直观来看,"无"是无形的;从非理性直观来说,"无"却是有形的。正是因为"无"就是"有",并且"无"还是有形的,所以人们才能以"无"为用、以"无为"为"有为"。虽然"无"就是"有",但是"无"又不同于"有",不同形式的"无"是不同形式的"有","无"和"有"构成差异的嬉戏系统。"无"和"有"都不能单独存在,二者只能存在于这一差异的嬉戏系统之中。"无"和"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性的语言为人们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诗意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