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粉丝”见到偶像,激动、欢呼、尖叫,甚至流泪,咱大家伙儿都可以理解。台上唱得开心,台下叫得高兴,本是件双赢的美事儿。可总有些超级“粉丝”,做出一些极度疯狂的举止,追星的手法花样百出,实在让偶像们伤透了脑筋,也让大众为之揪心!追星本无罪,太狠则不对!  相似文献   

2.
只要不是走向过度迷恋的极端,年少时那份对美好事物纯真的爱慕、和偶像一起成长的喜悦,的确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关于偶像研究的105篇论文进行回顾,发现偶像的研究吸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关注,经验研究占三分之一,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主题有偶像的变迁,偶像与榜样的异同,偶像的类型,偶像崇拜的内容和原因,偶像崇拜的年龄、性别、代际、地域差异,偶像的作用和功能,偶像的传播与建构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偶像供给机制出现了异化并产生了不良影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青少年偶像供给机制:在共建方面,推进社会参与和监督,健全偶像人才培育机制;在话语方面,开辟有效的需求表达渠道,矫正青少年粉丝群体与偶像的非理性关系;在供给方面,主流媒体应增加偶像供给类型,充分发挥偶像的正向引导功能,以高质量的偶像产品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娱产业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重要的实践场域。  相似文献   

5.
于冰是张欣小说《最后一个偶像》着力塑造的一个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都市女性偶像。在于冰的身上 ,杂糅了现代意识和传统道德。对于冰形象的着力塑造 ,正表明了作者小说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偶像情结 ,即在偶像的塑造上眷念传统美德 ;在文本写作上因袭传统表现手法 :多元、线性、象征 ;在叙事话语上崇尚传统审美趣味 ,拒绝“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采用身体空间为研究视角,并借助空间和身体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从技术、资本和粉丝三重建构力量出发展开对虚拟偶像这个流动可变空间的研究。发现作为身体空间的虚拟偶像肉体上的缺失将导致其与真人的情感连接成迷思;沦为商品的虚拟偶像加速了资本逐利下的同质化生产;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情感连接成骗局,粉丝劳动力成为免费商品。  相似文献   

7.
“虚拟偶像”的发展从1.0时代过渡到3.0时代,逐渐突破二次元“圈地自萌”的状态,为主流媒体和大众所接受。数字技术赋能、粉丝参与打造了虚拟偶像的人设,以网络直播为主要营业方式的虚拟偶像与粉丝建立了情感并通过超真实的类人际互动长期维系,他们以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不断圈粉。文章聚焦由字节跳动和乐华娱乐联合打造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社交媒体时代虚拟偶像的人设塑造与粉丝的情感维系路径。研究发现,粉丝通过结成趣缘群体形成圈层的凝聚力,继而对偶像施加影响。粉丝群体不再局限于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粉丝,转而变成产消者参与到虚拟偶像的人设构建过程中。粉丝与虚拟偶像的情感维系则有赖于偶像活动与团队的运营,并通过粉丝二创、Cosplay等情感劳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是背后不同力量的结构性矛盾使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晦暗不明。  相似文献   

8.
晓祥 《可乐》2008,(12):45-45
比尔·盖茨要到伏加斯中学演讲了。西蒙森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写一篇关于"我与比尔·盖茨"的文章。同学们大多把比尔·盖茨当做偶像,一个名叫杰利斯的学生却让西蒙森有些  相似文献   

9.
话题设计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盛产偶像的社会,也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缺失偶像的社会。偶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人们理想和目标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心灵力量的源泉。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得写成诗歌。写作指导1、注重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行文立意的信息。如:“偶像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一句涉及到整个社会对偶像的认识和看法,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外现。我们可以站在社会的高度去审视“偶像”。又如:偶像是“理想和目标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力量的源泉”,这是偶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问…  相似文献   

10.
梦之行     
胡友显 《老友》2012,(9):20-2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如今的年轻人把明星当偶像 当年的我认作家为偶像 鲁迅是偶像中之偶像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的明星报道:消费偶像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的消费主义特征明显的当代社会,作为传媒娱乐最突出的内容,明星报道的目的和结果是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消费偶像。消费偶像的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明星是被消费的偶像,作为一种典型娱乐消费推给大众的明星报道首先促进了传媒产品(内容)的消费;明星是引领消费时尚的偶像,通过对大众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了社会商品的消费。在消费偶像的塑造中,体现了媒体、明星与商业三方面的利益及合谋关系,并且因此忽视了受众的整体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人是把他当做一个当官的偶像来崇拜的。然而,细考其生平经历,曾国藩却并非一个官场偶像。相反,他的政治智慧或曰政治思想却是集中在成风俗、成偶像、成团队这三大值得现代政治家借鉴的方面。读懂了这"三成",就真正读懂了曾国藩。  相似文献   

13.
5566——让大家惊觉,原来他们不仅是主持界的新势力、偶像剧的生力军,更是台湾乐坛的新能量。相较于一般偶像的卖脸和走秀式的表演方式,5566在充实才艺上所花的苦工,是一般艺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们所希望带给观众的.不只是浮面的外在表现,更是群策群力集体努力的成果。放眼当前的偶像团体,5566所创造的风潮和有目共睹的表现,鲜少团体能与他们相比。  相似文献   

14.
审丑应是对丑的品评、批判和改造,崇丑则是对丑进行欣赏、赞叹、把玩、向往或效仿。当下大众媒介偶像塑造中盛行崇丑,体现为媒介塑造"雷人"偶像,推崇"恶搞"偶像,引导大众对丑认同和趋附。偶像塑造中的崇丑将导致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变异,甚至可能颠覆崇高和理性,消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6.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7.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8.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9.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20.
2005年超级女生登上它的顶峰,2009年改头换面的快乐女生没有出现主办方期待的卷土重来,而通常被认为超级女声、快乐女生模板的美国偶像却一如既往的延续着辉煌。通过多角度、多形式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外部社会结构情境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对差异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