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两大理论产物:一是毛泽东思想;一是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通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求实、创新是这一理论的本质与生命力所在,它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待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高度的现实性、灵活性。只有把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的活的本质置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使理论之树与实践共青。  相似文献   

2.
马聪 《南方论刊》2021,(3):35-37
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而意志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前提和重点.马克思的意志论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哲学领域,也贯穿他的经济学思想始终,只有把"意志"放在实践活动中探讨并加以运用,才能实现意志论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实践意志观往往是我们在研究时容易忽略的方面,但它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组...  相似文献   

3.
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思想,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理念,从经济发展方式角度立论,与创新概念演化轨迹相契合,是对十六大以来创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论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它体现了创新国际化的本质要求和趋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赋予其国际意义和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国家体系。创新驱动的创新要素主要表现为学习是创新驱动的基础,能力是创新驱动的核心,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科学发展是创新驱动的目的等。它不仅蕴涵了创新要素密切相关、联动创新的深刻内容,而且从创新型国家体系的高端诠释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机理,集中体现了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质特征。创新驱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创新观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动态内容,表现为理论创新观、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观、科技金融创新观、文化教育创新观、党建创新观等,并催生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态和创新实践形态。积极建构创新驱动的动力结构系统包括目标布局创新、问题域定位创新、价值驱动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管理保障创新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的整合创新等,这是知识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的通常解释往往侧重于强调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忽视其在科技领域中的表现;对从实践观的高度反思当代科学及其哲学意义充满信心,对从科学实践角度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关注不够.马克思科学观对实践性的贯彻,具体展现为自然哲学上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现",科学观上的实践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在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对科学领域有着持久的影响;在学科上,相关学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在目的上,尽管二者的切入点存在差异,但试图揭示科学的或明或隐的"社会结构"意向具有同一性;在贯穿辩证法方面,当代科学实践哲学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贴近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我们经常告诫人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呢?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当前流行着一种“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的观点,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既然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个问题都没弄清楚,又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呢?因此,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有加以辩明的必要。本文不揣冒昧,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管之见,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80年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贡献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 论两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坚持继承与发 展的结合,坚持领导与群众的结合。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和经验中,我们所能得到 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开放的 科学。  相似文献   

7.
张广智 《理论界》2004,(6):33-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观,四大理论基石观,科学发展观,五大建设观等.这些内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实践观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并把理论同实践统一起来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但他的实践现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1世纪史学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不仅即时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实践,而且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两论"从革命实践到理论总结的创新模式,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空间。然而,国内外有关"两论"的创新争论告诉我们,要建立与我国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需要实现理论研究与创新模式上的转向,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又要具备世界视野,从实践先行、理论滞后到实践与理论并行,并加强对理论制高点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其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在中国确立和建构,注重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邓小平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与转型,注重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突出人民利益性;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建立人本法律观.其理论进路为: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由注重法的阶级性转向注重法的社会性;法的终极追求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其理论逻辑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是人;逻辑展开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逻辑结构包括根源本质、功能本质和目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维度的创新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丰富并拓展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辩证唯物主义维度,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且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从历史规律论、价值论、意识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文明观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小林 《学术研究》2004,3(6):11-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一是对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 ;三是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寻求救国良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妇女解放视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女性问题,从社会制度、阶级、经济结构、劳动分工等角度指出女性受压迫的社会根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废除封建礼教、变革经济基础、改变分配方式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民主精神、法治思想、独立意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女性观,丰富了女性思想理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撰写文章、演讲宣传、支持妇运等社会实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解放运动.他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当代女性主义者思考女性未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大实践观不仅内在地包容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有的理论内容,而且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大实践观是一种当代大实践的全球意识,它要求我们从全球的观点来把握当代大实践及其带来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大实践观也是一种关于当代大实践的未来意识,它要求我们在考察当代大实践时要着眼于其对人与世界关系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大实践观还是一种关于当代大实践的人类意识,它要求我们自觉地从人类的观点来看待和规范当代大实践及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和支柱 ,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理论的基础性作用。理论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 :使全党和全体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增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 ;必须对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有力的批判和斗争 ;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现理论创新 ;必须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 ,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苏志宏 《天府新论》2003,1(5):16-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二元论历史观批判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贯穿在马克思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相关论点的批判之中.作为这一批判的理论结晶,社会实践观应当成为我们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品格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起点.这应当成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列宁的实践观都是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同一条真理之河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直接的理论来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其共同之点是很多的.但也必须看到,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之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列宁的实践观在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都既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又是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历史观)的基本范畴.但由于马克思和列宁当时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肩负的哲学使命不同,他们对实践的论述也就必然各有侧  相似文献   

20.
时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时间观.尼采的时间观集中体现在权力意志论中,但尼采不是靠自觉的方法,而是靠不同寻常的对真理的直觉来表达其时间观的,直觉的深刻与表述的清晰往往很难统一,权力意志论中的时间观不是显白的,而是隐含的.本文是对权力意志论的时问观的初步探索,内容包括一、权力意志论的时间观之内容;二、权力意志论的时间观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