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3,16(6):67-69
三娘子,明代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她顾全大局,申明大义,牺牲个人利益,先后嫁俺答汗、黄 台吉、扯力克、卜石兔四代顺义王,为实现通贡互市,积极维护和巩固明末蒙汉和平友好关系,发挥了及其重要 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2,15(6):34-36
阿勒坦汗是蒙古历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可汗.他在自己领地内发展农业、手工业,兴建城市,促进了经济发展;引进和传播喇嘛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促成与明朝通贡互市,推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对蒙古社会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风云一时的明代蒙古可汗也先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有关历史论著中.他的事迹或者作为蒙古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叙述,或者在论及明朝政治腐败而招致外患和称颂于谦保卫北京之功时被提到.那么也先曾经成功地统一了蒙古而后却遽然失败、他与明朝的通贡贸易在突然演变为一场大战之后又立即恢复了和平,其原因究竟如何?怎样来评价他的骤然沉浮的一  相似文献   

4.
"武陵民族走廊"这一学术概念是费孝通1980年代左右继"藏彝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西北民族走廊"之后所提出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的"走廊"研究概念.武陵民族走廊这一区域大抵位于东经108-110°,北纬28-30°,同时这一区域在地势上也是我国第二区域向第三区域的过渡地带.在这一区域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散杂居民族,如侗族、苗族、土家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大大小小30多个民族.但在武陵民族走廊各民族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集中在主体民族上,对其他的民族关注不高.因此本文拟对武陵民族走廊中的回族这一散杂居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阐述,希冀能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民族交往有着诸多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我国民族关系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短期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民族交往,从而使民族关系面临新情况。从长期看,"一带一路"战略为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交往以及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为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都由两个"自我"构成,一个是民族共同体的"自我",一个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在民族共同体的"自我"里机械团结导致的"客我"支配的同质交往占主导地位,在民族群体的"自我"里有机团结导致的"主我"支配的异质交往占主导地位,本文中的民族群体的"自我"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各个民族共同体"人群聚集"的"杂处"的结果。民族群体的"自我"的日常交往心态表现为:民族性与宗教性结合之外的中立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结合之外的超脱性、民族心理倾向性之外的混杂性。群众的作用,直接性、分化性、传递性的作用,实践逻辑的作用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及其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群体心态中,可以看到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品格和个人自主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植"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汲取营养,双双茁壮成长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可能。对"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的定位进行理性把握,使得"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更加合理。具体实施中要"根植"于民族教育政策,凸显民族教育特色;"根植"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视野,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1.
船山一生可谓逐梦人生。梦对船山而言,是一种大义孤忠,一种家国情怀,一种精神信仰,一种文化担当。船山一生报国,孤忠独抱,大义至上,绝笔峥嵘。青年"晓梦"求学报国,中年"续梦"扶倾救国,晚年"圆梦"文化兴国。船山"圆梦"的根本意义在于华夏民族复兴、在于华夏文明复兴。船山梦有三个层次意蕴:一是忠于明王朝,志在维护"中国之天下"一统江山;二是忠于华夏民族,志在"族类自固"的民族自强和民族复兴;三是忠于华夏文明,志在坚守精神家园,捍卫民族文化,复兴华夏文明。船山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对"一姓之私"的王朝之忠,立足于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大忠大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船山梦突显了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和文明决定论,在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从文化传承看,船山梦是中国梦的思想先声。  相似文献   

12.
"民族苦难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内驱力.当前,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苦难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使命感,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口号,"五四"时期基本成型并出现了"民族复兴"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广为传播、影响力广泛的社会思潮,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深化、高涨。学界与政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包括恢复民族独立、恢复民族地位、恢复民族朝气、恢复民族文化、恢复民族精神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对复兴之路从文化上、政治上作了不同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7,(1)
从对《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章众多歧解的辨析可以发现,"子罕言利与命与夷"可以说是一种能"使古今人相悦而解"的解释。在春秋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盛行的"华夷之辨"观念持理性、自觉而谨慎的态度,很少歧视性地谈论"夷狄",体现出孔子顺应民族融合的社会运行大道、超越民族与文化畛域的民族观。正是孔子这种包容、一统的民族观,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孔子在民族问题上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对我们今天的民族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喻义东 《理论界》2014,(4):76-79
我国的民族恐怖主义犯罪就是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恐怖主义犯罪,其在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存在和活动方式、侵害法益等方面都存在自身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我国传统的"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不宜作为民族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预防和惩治我国民族恐怖主义犯罪,必须贯彻"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坚持"严防严打、‘严’字当头"的基本方针,"‘理性’反恐、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基本方法。将"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展开到预防和惩治我国民族恐怖主义犯罪的全过程,形成预防和惩治民族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社会政策,从而确立我国民族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命题的形成和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种族"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最初具有多种含义。从宋代开始,"种族"多与某一少数民族名称连用,文献中写作"某某种族",含义、用法与现代民族概念相近,这也是1900年以前汉语"种族"的最主要含义。清末,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国人创造性的将西方race(种族)概念糅合到汉语"种族"之中,汉语"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得到进一步增强,但也不稳定。由于种族(race)的学科来源、概念的歧义性,加上民族概念的影响,进入民国之后时人赋予了"种族"许多新的含义,总的趋势是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逐渐丧失,它的种族(race)含义逐渐增强。期间为了消除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危害,193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有意重新建构"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定、文化发展,随着民族概念的讨论,汉语"种族"含义最终在1960年代确立。  相似文献   

18.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20.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