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说到干部,不需要引经据典,不必请专家答疑解惑,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职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吃皇粮的,坐小轿车的,手里有大印的,主席台上讲话的,是为群众办事的,这都没错。不妨再听听领导干部自己是怎样解释干部这个职业的,可以互为补充。有一位省委书记说:“干部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说出来的。否则,就不叫‘干部’,而叫‘跑部’、‘说部’了。各级干部要集中心思,沉下身子,迈开双腿,到基层去,多谋些发展,少想些升迁,多干些实事,少唱些高调。”《(河南日报》2005年12月9日)说得好!时下就是有些干部不正经干活,一门心思跑官要官,既…  相似文献   

2.
“落英”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白描手法虚构了一个幽美而淳朴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文章省净,用语自然,是脍灸人口的名篇。故各类文学作品选及中学语文课本等均选录之。但注家对其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的解释,众说纷经。或曰“始英”,即刚开的花;或日“落花”。碑源》与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均释“落英”为“落花”。1991年第7期《语文月刊》何子健的《聚讼纷经话“落英”》(下称“何文”)和1992年第10期的《语文月刊》李国麟的《也说“落英…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屈原在因谗遭谤,被排挤打击后,眼看楚国前途江河日下、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唱出的悲愤之歌。①自古及今,关于《离骚》题义,很多人作了诠释。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离别之愁思”,扬雄解作“牢骚”。现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劳商”的歌曲,“劳商”与“离骚”声音很相近,大约是同一种曲子的不同名称。《离骚》这个曲名的含义则是牢骚的意思,就是要发泄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②还有人通过对屈原故乡的考释,肯定“骚”就是诗人的故乡“蒲骚”的省称,《离骚》的正确题义是:告别了,蒲骚!③  相似文献   

4.
闷骚这个词无限接近我们过去对优雅的标准之一内敛,却又有着它独特的出生和溢于言表的魅力。据说它脱胎于英语中的show,在台湾被译为秀,而香港的发音就是骚。港人如果形容一场无聊沉闷的比赛或演出,通常被记者报道为闷骚(秀)。凭借对母语的生而敏感,这个词的引申意味立刻变性,并且迅速席卷整个华人社会,成了外表沉闷、内心如火的简练说法,在年轻人的日常交往中赢得一片喝彩,代表人物人气偶像ColinFirth、梁朝伟、王菲、周迅、徐静蕾、吴彦祖、周杰伦、潘玮柏。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以后,石斧换铁斧,但“刀耕火种”的形式,始终未变。先人们砍树、烧荒、播种、收获,繁衍生息,井井有条。万年已逝,多少地方的“刀耕火种”,变成了飞机播种、施化学肥料。这一词汇,也随之成为各个行业生产技术与作业环境落伍的标签。“刀耕火种”,果真只意味着过时吗?未见得。  相似文献   

6.
《闺怨》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描写闺情怨思的一首名篇,素负盛誉,脍炙人口。然而,对这首诗的内在情思和深层意蕴,有许多评家论者往往只作静态的、平面的、直观的解读,他们认为:这一闺中少妇确曾无忧无虑、自“不知愁”,因而才于春和日丽之时,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景,以怡情悦性。只因她”忽见码头”翠绿宜人的青春柳色,方顿生“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无疑,这种直观式的解读,削弱了诗歌感人的艺术力量,淡化了醇厚而耐恼的诗味。其实,本诗通篇是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在“夫婿封侯”和“夫妻长相依”上,两者不可兼得而产…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仍然选用了韩愈的《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历来被认为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鸣之”二字,释法已有好几种[注]。因为“之”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鸣之”。最初,有人认为“呜之”是“之鸣”的倒装,“之”指代千里马。这种讲法不合古汉语倒装规律,是把语义与语法混为一谈了。后来有人认为“鸣之”与前面两句中的“策之”“食之”相照应,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使它鸣叫(使动用法)。这种讲法在语法上似乎有道理,但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8.
<正> “面缚”一词最初见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它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关于“面缚”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杜预《左传注》训为“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新版  相似文献   

9.
《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很如羊”文字看似浅显,然而仔细推敲却颇费斟酌。从许多选注本对此的注释看,可大致分成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记得上中学时读这个故事,也是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铁面感动不已,随着时间的留  相似文献   

11.
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西门豹治邺》中有如下几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编者对“如嫁女床席”一句未作解释。《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将此句译为“如同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解“如”为“如同”,把“床席”讲作动用,让“如嫁女”作修饰动词的成分。这样当然不无道理。但《尔雅·释诂》:“如,往也。”“往”是“如”的常用义。若将“如嫁女床席”之“如”解为“往”、“到……去”,则与上下文的联系或更为顺适,也不烦将“床席”动词化了。这样,上引几句课文似可译作: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章·橘颂》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早期用楚方言写成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比兴的手法,凝炼的语言托物言志,借赞颂橘树的美好品德,表达了诗人清廉脱俗的操守和高洁远大的志向,并从此首开我国古代咏物诗之先河,琢成了诗歌艺术金库中的一件珍品。 诗作流布以来,注家蜂起,探源钩沉,祛惑释滞,历世不衰,对《橘》诗的考订诠释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使臻完善,但由于时代久远,只匮乏可资查证的文献,故断制尚有可商榷之处,自是难免。本文仅就诗中“圆果搏兮”一句的释义及“搏”一词的疏证不避谫陋,略抒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长恨歌》有云: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这个“参差”,时人解说不一:新《辞源》、《辞海》释作“近似,差不多”,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均注作“仿佛”;洪静渊先生则认为“参差是”应该解作“分明是”。洪文驳难说:“‘雪肤花貌参差是’后,就接着写‘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中间并没有想象猜度的语句。”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因此,说这个“参差”是“近似,差不多”、“仿佛”等意思,难以作为确解。但是,把“参差是”解为“分明是”,也终觉于义未洽。洪文的论据是: 元人郝天挺的《唐诗史事会编》,在第四卷中有李嘉祐的《早秋京口旅泊》和《在乱中得二弟书》,叙述 诗人“弟媳刘氏,在战乱中失散十年,衣履破敝,面目全非,仍获生还”,其弟与妻“相见之下,犹明识不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有文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对于此中之“野马”,一些有影响的注本是这样解释的: ▲野马者,游气也。(郭象注) ▲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司马彪注) ▲《尔雅》云:“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庄子集释》) ▲野马,天地间气也。(王夫之《庄子解》) ▲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蒸腾奔马,所以叫做野马。(王力《古代汉语》) 笔者现欲申稍别于上述诸说的一得之愚,祈诸方家先进垂教。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而赏析诗词却有不同的方式 ,换一个角度去欣赏诗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 ,从中更能体味人生和历史的沉积 ,感悟到诗词的魅力和震撼  相似文献   

17.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许进先生《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以下简称《疑》)把关于“何以……为?”句尾的“为”的词性的意见归纳为三种:1.语气词,此说见于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力《古代汉语》(1962年版)等等;2.介词(介字)、语气词(作为“哉”字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每逢毕业季来临,各地城市、知名企业纷纷高调出位,向高校毕业生抛出绣球,城市美、待遇高、门槛低、补贴多等成为抢人标配。而温州同样也陆续拿出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入驻,短时间内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似乎仍阻止不了年轻人向一线城市回流,相比于抢人,留人的难度反而更大。  相似文献   

19.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