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验演绎是康德全部理性批判工作的凝聚核心,康德正是在先验演绎论证中确立了其理论哲学、乃至包括实践哲学在内的整个批判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研究先验演绎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针对并批判地评述了当代西方康德专家关于先验演绎的某些重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康德关于“一般直观”与“特定形式的直观”这一重要区分,通过梳理先验演绎文本,建构了康德的演绎证明结构,并着重论证了这一结构所具有的综合性质  相似文献   

2.
要回答“经验知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康德必须克服知性与感性的截然对立:知性不直观.感性不思维。在先验演绎中.想象力这种中介性的能力凭借其再生和生产综合,将知性概念与感性杂多连结了起来。而这种连结之所以具备普遍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想象力所具有的自发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先验统觉所具有的综合的统一性,这二者的共同作用确保了经验知识的成立。  相似文献   

3.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是康德对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先验演绎的想象力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逻辑地展开成为整个批判哲学的逻辑基础:想象力的含义、想象力作为第三种能力和想象力作为规则下的一种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探讨想象力在形成知识中的运作机制,并由此表现出康德关于想象力论述独有的理论特点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4.
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质疑表明,传统形而上学试图从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按照理性早已拥有的原则来分析地推导出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由于其来源上的主观性,因果观念的运用不可能像唯理论者所宣称的那样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就在于为经验知识的客观性,即其普遍必然性寻找根据,通过证明概念对于经验的先在性来捍卫理性的权威。由于康德为了避免范畴的跨界使用而导致的幻相,仅仅将自我意识(思维)限制在主观领域,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自身却是缺乏反思的,因而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所具有的同一性。这表明了康德的整个先验观念论构想所具有的限度与不足,正是由此出发,德国观念论踏上了通往思有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对象理论与先验逻辑密切相关,先验逻辑是按对象理论来详细展开的。康德把对象分为可认识的现象和不可认识的物自体,相应地先验逻辑也分为“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这其实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样式。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康德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写了两个阐释?我的回答是康德对对象的多种表述实际上是统一的,他的范畴的先验演绎是为了解答范畴为什么能对对象先天有效。他的两版演释都是为了这同一目的,而之所以写了两个阐释,除开第一版演释写得晦涩难懂之外,更主要是因为第一版演释并没有全部完成演释的目的,而第二版演释则发展完善了第一版演释。第一版演释康德所分析的对象是Gegenstand,是狭义的对象,只证明了范畴对此对象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版演释康德所要证明的仍是范畴对对象(Gegenstand)的先天有效性,但他这次则是从宽泛意义的对象(Ohjekt)入手,首先证明范畴对对象(ObjekI)有客观有效性,其次再证明范畴对对象(Ohjekt)中的狭义的对象(Gegenstand)有客观实在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证明了范畴对对象的先天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讲座”中阐明了“自然”一词包含的自然对象和本性的双重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证明第二步,尽管未解决显象与范畴的“异种难题”,但康德对“范畴如何给视为一切显象的总和的自然先天地规定规律”之谜的解决,证明了认知的自然的规律出自人类本性,克服了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事实和价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8.
自然演绎的本质在于证明中可以随时引入假设。在总结出各个自然演绎系统的几个区别性特征之后,本文提供了一个自然演绎的教学案例,案例通过采取一个有更多“有假设推演规则”的自然演绎系统,并用证明序列的左侧序号来编撰和追踪证明者的证明思路和证明策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逻辑证明方法和证明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元定理的证明能力。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范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先验逻辑,具有走向一种能动的本体论的潜在倾向,这包含两层含义:(1)它有走向一种能动的本体论的可能;(2)但它还不是本体论,相反正是为了排斥本体论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12.
对康德法权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宏观把握基础之上。文章首先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路径阐明其法权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通过回答法权命题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法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按照范畴的先验演绎的思路阐述法权概念的演绎过程,以期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宏观视域中把握其法权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对传统逻辑进行清理时提出只有普通纯粹逻辑(形式逻辑)才是逻辑,但问题在于他又建构了一种声称为逻辑的先验逻辑。其实,康德建构的先验逻辑并不是逻辑的,而是认知的,他的先验逻辑实质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把握逻辑,并运用于经验的认知图景,这种认知图景表明人先天就具有一种认知能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这种认知能力本身就内嵌着逻辑的所有要素与东西,一旦被激发,就能把握逻辑,并将逻辑运用于经验。  相似文献   

14.
15.
范畴的先验演绎需要借助“经验的可能性”才能完成,也只能以“范畴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为证明原则展开论证.通过分析“经验的可能性”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B版演绎将在两方面得到考察:一、经验的可能性被理解为与认知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一般经验,B版演绎则分别从判断、统觉、知觉这些经验(经验的可能性)出发论证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二、经验的可能性被理解成任何可能的或实际的经验,B版演绎的证明结构则表明范畴的运用领域从一般感性直观转向人类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发生点,浅析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关系: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统一在一个逻辑体系内,互相补充、互相不可替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第三个二律背反的冲突,从而确立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康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康德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二分法,其中有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犹豫与冲突。作为感性和知性之间的“游戏空间”的先验想象力与时间具有本源同一性,想象力和时间一道构成了主体的本质,由此使得海德格尔在康德这里找到了思想的庇护所,把认识的有限性推进到了生存的有限性,进而开启了有限主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9.
康德依赖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划分来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明这两种逻辑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逻辑“谱系学”中的地位,然后在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的视角中来考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认为形式逻辑只是知性的“分析”的应用,而先验逻辑是知性的“综合”的应用,两种逻辑一体两面、共融共生、缺一不可,是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及其面相。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和知性的应用,康德意在表明我们的知性有一个界限,而这个界限正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康德与黑格尔关于判断分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德与黑格尔有关判断分类的比较,指出两人思想的异同、地位及批判继承关系。康德认为他的先验逻辑克服了形式逻辑只重形式而不顾内容真实与否的弊端,建立了知性之合法应用的规则。判断即是将概念联结起来,依照三分法将判断分类并得出知性十二范畴。黑格尔则指出将判断看作概念联结的观点是一种外在理解,判断应是概念的展开与陈述,并主张结合认识发展的内容分类。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使唯心辩证法发展到最高峰,这也体现了人类思想认识史由低到高,不断深化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