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国家政权高度统一,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成就了文化艺术的辉煌。在绘画、墓室壁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漆器、雕刻、印染织绣等各类视觉造型艺术的装饰纹样中,云气纹是被广泛应用的代表纹样之一。云气纹在装饰风格上,概括表现为“质”、“动”、“紧”、“味”,即装饰思维的古拙与浪漫;流动气势的节奏与韵律;构图形式的饱满与均衡;装饰整体的对比与统一四个特点,不但丰富了汉代的艺术装饰,也体现出汉代装饰的典型特征。究其原因,传统气论哲学思想、特定的时代精神、造型艺术间的互渗互动、上层社会的文化导引等共同蹴就了云气纹在汉代装饰造型艺术中的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研究音乐与情感问题上,西方哲学美学界可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对音乐情感意义的理论影响颇深,本文仅就此观点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扩展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之视野,力求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古代铜镜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 ,留下了许多有关铜镜的寓言传说和诗赋佳话 ,“菱花镜”便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 ,认真分析比较了唐代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及装饰纹样 ,认为“菱花镜”既不指形制 ,也不指纹饰 ,而是唐代诗人对古代“菱花镜影”典故的引用 ,指的是铜镜“青莹耀日”的精美程度 ,否定了“菱花镜”研究中的形制说及纹饰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艺术美学的高度对中国绘画理论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似与不似”所涉及的是一个蕴涵、体现着艺术规律内核的美学命题。“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虽是中国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它所具有的美学性质有着极大的涵盖性。作为美学原则,它体现在世界各民族的绘画艺术之中。它既是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艺术的归宿,是艺术的重要法规和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主要思潮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史学、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在存世数量不多的出土工艺品、实用物品和砖印壁画中,魏晋特有的莲花纹和忍冬纹这两种我国装饰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成熟的植物纹装饰及细腰、身材修长的人物造型,体现出玄士风范的美学特征和清秀神俊、韵逸洒脱的工艺美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关于情感与对象关系的论述,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了鲍山葵对情感与感觉、主体与客体、艺术的物质媒介作用和认识在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鲍山葵“使情成体”这一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其中“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历遭非议,被视为形式主义。本文通过对《词论》的全面分析,结合词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美学风格的整体把握,体现了艺术的本体精神。并由此出发,分析了词的形式功能,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体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美学,它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形象”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不断争论的话题,近年来拜读了各家之说,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无非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音乐形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因而总有一种泾渭不明的感觉。为此,我想就此问题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音乐是用音响符号作为物质手段,构成乐音运动形态和表现特征的听觉艺术形式,这一本质特征界定了音乐只能是适应人的听觉习惯才能感知其存在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认识音乐本题的过程中,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美学中自律美学与他律美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解读杜威美学思想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是“活的生物”,说明这个概念与他的一元论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杜威美学寻求连续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恢复艺术与非艺术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第三是杜威的“经验”概念和“一个经验”的观点;第四是杜威的“表现”论;最后,归结到杜威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上来,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世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马清福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部分内容上有重大失误,其中“黑格尔《美学》中的文艺理论”有整整一节,即“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所介绍、评价的黑格尔的观点,都不是墨格尔的观点,而是被黑格尔批驳的反对美学的言论;所引用的十几处“黑格尔说”都不是黑格尔的话,而是为了批驳的需要,黑格尔“从一些流行的见解、观点和研究中搜来的”。这一失误是怎样造成的呢?“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一节列出了艺术与科学有两个主要区别:“艺术纵然‘也有些比较严肃的目的’,但是它毕竟‘是一愉快的游戏’,这是不同于宗教和科学的”;“就欣赏与创作来说,艺术较之于一般的哲学科学有较大的自由性”,并引用了“黑格尔说”、“黑格尔认为”的十多处引文,来阐述这两个主要区别。这些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儒家思想文化与中国居住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儒家“美善相乐”的美学观点,并结合民居建筑装饰语言,来诠释儒家思想对居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发掘卷草纹出现的文化原因和其独特艺术样式的形成机制,对卷草纹图样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历经10年而著成的《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一书的基本思路和理 论框架进行了总体反思和梳理,并借助中国文化“百年回眸”的契机和当代精神谱系的微妙调 整,对书中若干观点进行了参证、校证和补证。本文认为,本世纪以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 也正如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一样,过分依傍西方学术范式,或许在某个地方丢失了“钥匙”,但 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不会泯灭,而会在当代条件下重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岭南建筑园林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传统建筑园林造型与手法所体现的文化审美思想曾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美学思想,即“文”饰和“好修”。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就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岭南传统建筑园林就极具强烈的装饰表现。  相似文献   

17.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多件铜镜,上图即为其中之一。年代为东汉,圆形,直径15.9厘米,半圆钮,方形纽座,内有十二乳纹,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主纹区饰博局纹、八禽八乳纹,且有铭文一周: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未央。镜缘饰锯齿纹及双线波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的文艺观下所体现的一种“脱俗”思想,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领域中,包括审美思想、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显然,“脱俗”成为黄庭坚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  相似文献   

20.
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哲学中研究美和人对自然、艺术审美感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界说对于现代的美学研究来说是太狭窄了。德国一个不太著名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年)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的感受”或“美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aesthetics(美学,该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感知”)。鲍姆嘉通选用“美学”这个词,是因为他有意强调把艺术感受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美学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