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但80年代末以来人口流动理论再度趋热.重新成为热点的人口流动理论不仅改进了原有的模型,而且探讨了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足的一些新的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流动的迁徙动机和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等.本文旨在概述这一理论的新进展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本从九个方面对人口变迁和语言演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指出:历史上的人口变迁是语言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移民引起方言的消亡、更替、融合、并用等变化。语言演化的种种不同形态,跟移民数量的多寡、迁徙过程的久暂、迁徙距离的远近,以及移民和土著的文化背景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首先指出,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正确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现象。为了创建在理论上能够分析这一现象的国际关系论,首先必须掌握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发生的原因,并阐明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与东北间的人口流动由来已久,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高潮。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二,人口流动是双向的;第三,人口流动的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第四,华北人口多流向东北的北部,即所谓的北满地区;第五,流入东北的华北人口中,山东人占绝对优势;第六,华北人口流入东北,具有明显的逃亡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以及阶级构成等几方面的分析,指出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5.
滇缅印古道上的古代民族迁徙与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梳理利用新发现的相关地方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滇缅印陆上古通道上古代民族迁徙和流动的情况进行一些探索和整理,指出蜀身毒道或川滇缅印古通道的开辟,是民族迁徙与流动的结果,而且这条通道一直是中国云南和印度间古代民族迁徙流动的重要走廊。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地区间人口流动分析孟建军,直夫译一、前言通常,一国的劳动力人口动向,是地区规划及地区经济活动的前提及其结果。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口流动呈激增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跨越行政区划向其他省、市、具、村流动的人口一年约达3000万人。...  相似文献   

7.
陆静 《学术交流》2003,(8):41-45
我国的人口迁徙立法和政策虽然历经改革,仍远远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在我国确认公民迁徙自由的社会经济基础、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对于确认迁徙自由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当理性地认识,不能盲目悲观,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8.
户籍管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进行人口统计,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劳动力提供人口资料;二是加强户口管理,为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三是进行迁移登记,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实行物质和产品的统一调拨与分配,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拨与分配。人口的盲目流动是与计划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劳动力是人口的主体部分,其逻辑结果,户口也就不应当自由迁徙。然而,人不是物,不能完全象物资一样听从调拨与分配。人有意志,有愿望,会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自发流向就是从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向生活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存在,使人口产生一种从农村流向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人口城乡分布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人口流动大起大落和流动的无序性。作者以耗散结构理论来探索城乡间这种人口流动的性质和趋向,在计量模型验证和自组织学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人口流动系根据经济变量和城市容量的变动而变动、调控城乡人口流动的无序化和不规则关键在于增强经济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走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道路等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上海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依据人口演变的特有规律性,对上海人口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阐述了“九五”期间上海人口在期望寿命,增长方式,入托入国及入学人数,劳动力供给,人口老化,人口素质,人口的就业、分布、流动和迁移等10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其可能的社会经济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风  陶斯文 《创新》2015,(4):119-124
人口流动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带来一定的压力。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出将会给农村带来人才匮乏问题,以及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文章在分析人口流动多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人口流动消极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农村化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政单位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和非本地户口人口中农村户口人口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化现象不断扩散的结论.同时,本文从人口流动政策、户籍制度、隐性失业和城市化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对农村化现象带来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市民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州市流动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支持的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流动老人都不同程度得到同住子女和分住子女的经济支持,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老人流动多是照料者的角色,主要以照看孙辈、帮子女照料家务来安排日常活动;部分流动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困扰流动老人最多的是生病“有子女而无人照顾”问题,部分流动老人虽想继续留下来养老,但对今后的养老表现出很大的担心.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20年来西方国家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情况,可以了解到西方已开始进入人口数字相对稳定,或者说零增长时期.人口动态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关于居民随迁徙而增减的资料这三者之间的差额加以推断.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迁徙对于西欧国家人口状况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种作用已逐渐消失.迁徙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增长方面还有其现实意义.如果出生率是平均每个妇女在她的育龄期内生2.1个孩子,该国人口数字便可保持不变.八十年代初,只有5个西欧国家达到这样的出生率指标,其余国家却大大低于这一指标.最严重的是联邦德国,其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只达到1.4个孩子.大多数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出生率的下降过程具有长期性与不可逆性,尽管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增长期.根据预测,再  相似文献   

15.
刘敏  李松柏 《社科纵横》2008,23(2):53-55
文章主要论述了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在农村的"四五到六五群体",即45到65岁之间的人口,这部分人口是人口流动后农村社会现行的主要角色功能承担者.在这个基础上,这部分农村人口被定义为目前农村特定环境下的主体性人口,同时分析了农村主体性人口的生成原因和所承担的功能,文章最后论述了农村现行主体性人口将成为中国小农经济下最后一代专职农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上海人口问题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上海人口问题综合研究王建民,张开敏等本文对90年代上海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着力考察了上海人口自然变动的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城市化进程加速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浦东新区人口发展的新态势,揭示了未来上海人口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如何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程平程平,女,1964年出生,浙江省电子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这种流动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却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能否及时正确地解决好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将直...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动和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空间流动和职业流动速度趋缓,居所和职业的稳定性在提高。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产业调整和布局引导人口流动,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