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介绍     
《理论界》2008,(9):F0002-F0002
武斌,男,1953年4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清宫史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  相似文献   

2.
朱杰勤先生是中外关系史学界著名的专家之一,在其近60年的笔耕墨润中,朱先生在中西交通、中外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华侨华人和东南亚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朱先生对中外关系史学科的贡献更在于其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的相关成绩及特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罗香林是20世纪中国一位著述颇丰的史学家,治学的范围相当广泛。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史是其长期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涉及中外关系史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真空教等宗教的传播问题;蒲寿庚、孙中山、梁诚、容闳、傅秉常等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和华侨史上的"兰芳大总制"等众多问题。罗香林的史学,承继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星火良等大师以及其父罗师扬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求真实、求创新、求博通的鲜明风格,自成一家之言。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罗氏史学中亦不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罗氏史学中关于对"民族主义"的理解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无论是传统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是新史料的利用,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如郑和生平及其信仰、下西洋的航线和宝船尺度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且取得明显共识,然而部分分歧依然存在。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是学者持续关注的话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典型的中外关系史议题,在基于实证性研究的同时,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以及全球化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合编的《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一书,即将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它是教案问题出现后的一百多年来,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教案研究的专题论文集。  相似文献   

7.
邵循正是20世纪我国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近代中外关系史是他最早得以成名的研究领域,也是他在建国后重点予以关注的领域.本文集中论述了他在这一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南开大学哲学学科创立于1919年,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被撤并,1962年恢复重建并成立哲学系。1994年,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哲学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从此南开哲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葛荃,男,1953年生,安徽巢湖人。"文革"时为"老三届",插过队,做过工。"文革"后恢复高考,以"77级"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读书。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晋升教授。2000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葛荃教授1984年至200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曾兼任政治学系主任、副院长、南开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政治学与社会学学科组"成员。2005年引进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任教,兼任副院长、威海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年调入山东大学(济南)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兼任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天津市政治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现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兼职教授等。2002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学科中国政治思想史  相似文献   

10.
吐娜 《新疆社科信息》2006,(6):F0003-F0003,9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对外开放史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11日-13日在深圳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约有近30人。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史学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史学家,这其中就包括新会陈氏的祖孙三人:陈垣先生、陈乐素先生、陈智超先生。陈垣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国际级学者,陈乐素先生是中国宋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陈智超先生则在宋至清初历史、历史文献学、史学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温公颐(1904-1996),原名寿链,字公颐,福建龙岩人。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哲学系创办人,曾任系主任,是天津市政协第一、二、五、六、七届委员,曾任首届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学术顾问,天津哲学学会会长,天津逻辑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史学谱系中,邵循正史学的特点及其变化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最初邵循正师从蒋廷黻,专攻中外关系史,他撰著的《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中外关系史,中国学者开始在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以及对相关涉外历史事件的定性方面具有了话语权。在欧洲留学期间,邵循正改习蒙元史,大量参证中外文献,坚持语言学与史学考订相结合,成熟运用对音法、考证转借词、史文互证等方法是其蒙元史研究的突出特色。1949年以后,邵循正积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转向近代史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其史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系统探析邵循正治史领域的前后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治学之路的特点,亦可从中窥见史家、史学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家的背影     
张清  饶宗颐 《社会科学论坛》2011,(11):F0003-F0003
饶宗颐先生是大家。他治考古学、甲骨文、史学、敦煌学、目录学、礼乐、楚辞、佛学、中外关系史,且都有不凡的造诣和自己的著述。他吟诗作词,写韵文骈文,最近结为《清辉集》出版。他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今称之为艺术家。 饶先生书法,能写篆、隶、行、草、楷、金文、甲骨多种字体,皆清新俊秀,有自家风貌。饶公亦擅绘事。可写山水、花卉、人物,可白描,可写意,时细致,时粗犷,  相似文献   

15.
《新疆社科论坛》2009,(2):F0002-F0002
自治区党建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于2009年3月20日在乌鲁木齐市金新宾馆召开。自治区党建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正、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及会员单位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 ,可以概括为 ,“一衣带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 ,历史意识形态的相同性 ,成为连接两国关系的深层纽带。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治体系”① 形成以来 ,两国又同在一个国际体系之内 ,“辅车相依”的涵义与这一体系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到了近代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朝鲜 ,两国关系变为“唇亡齿寒”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愈加重要起来。可以说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文协的历史形象,经历了从一个与国民政府及其官方机构联系密切的文化团体,到一个以左翼进步文人为主体的文化团体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关联着文艺作家对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和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8.
昨日上午参加完任东来教授的追掉会之后返回福州,航班晚点,直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到了家。我在禄口机场呆了将近四个小时,坐在机场的长椅上脑子里老是晃动着东来教授的身影,总是难以相信东来教授离世之事为真。东来教授正是学术研究的正当年华,生活上无任何不良嗜好,竟身患绝症,遽归道山,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世事难  相似文献   

19.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通渭。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曾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俄两国人民分别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17世纪迄今,中俄间的文化交流已持续了近四百年,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类型独特,影响深远。考察中俄文化交流史不仅可以促进中俄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深化中俄文化互识,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交流主要是借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实现的。俄国传教团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特殊历史现象,兼有宗教、外交、中国研究等多重职能。从1715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