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被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逐渐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成为明代江南汉文化研究的活标本。其中,贵州屯堡妇女服饰尤能体现其特色。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勾勒明清以来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进而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为屯堡传统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麻雯 《北京纪事》2014,(3):46-49
即使是对京剧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会被京剧服饰的华美所震撼--缤纷的色彩、精致的刺绣、繁复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京剧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布景多为虚拟,真正讲究的是“景在身上”。京剧服饰可谓艺术中的艺术,不但位置举足轻重,内涵更是博大精深。梨园界有句老话叫作“宁穿破,不穿错”,剧中人所穿服饰昭示着其身份地位甚至是性格命运。  相似文献   

3.
(亻革)家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黄平、凯里、镇远、关岭等县。(亻革)家妇女的服饰,极富民族特色,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红缨珠帽:由刺绣、蜡染花帕、红缨须、银片、银簪、黑珠子、丝带等构成。制作精细,式样别致,俨如武士头盔。为育前妇女所戴,是(亻革)家妇女服饰中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旗袍的装饰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袍作为我国传统的服装经受过汉服饰与西洋服饰影响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与艺术魅力。本文对旗袍的款式造型以及旗袍在色彩、缝制工艺、刺绣等装饰魅力分别进行了简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畲族在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创造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以畲族服饰、刺绣、编织、剪纸等为表象的装饰艺术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具有古色古香而又华美精致、经久耐用且具有较强的浮雕感的视觉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尾绣只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通过原始而古老传统的方式代代相传与发展着。现今,电脑绘图、刺绣等高科技在刺绣中的应用,新材料的出现,使马尾绣刺绣技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特色刺绣品的出现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必须要解决新技术、新材料使马尾绣的民间艺人减弱原始创作的天然进取性、马尾绣艺术品易失去纯朴、雅致的特点等问题,使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7.
畲族"凤凰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畲族传统女性服饰"凤凰装",由凤冠、花边衫、彩带、拦腰、花鞋五件套组成.五件一套的服饰从原料、构思到制作,反映了畲族种麻、养蚕、纺织、手工编织、染色、刺绣、挑花等传统艺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畲族人民在审美取向、宗教信仰、生态观念、艺术创造、婚姻情感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一文化集丛,生动浓缩了畲族的文明史、轻纺史和艺术史,有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应高度重视,进行抢救性保护.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范围内,聚居着数万与众不同的男女。他们服饰奇特,语言奇特,风习奇特,建筑奇特,其特擅经商的素质也令人惊叹。由于它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屯就叫堡,有人称他们为“屯堡人”;由于这些屯堡大都分布在安顺周围,便有了“安顺人”的称号;由于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有明显区别,因而又被称为“老汉人”;他们的妇女即使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也保持天足,健步如飞,于是得了“大脚妹”的雅称。为了便于讨论问题,似有必要先确定称谓。我觉得“大脚妹”之名只说女而不及男,且不无歧视意味,自不宜使用。“老汉人”涵义模糊,缺乏根据。“安顺人”范围过于宽乏,囊括了安顺地区的各个民族。“屯堡人”也不确切,因屯堡之名,  相似文献   

9.
虽然屯堡女子一代一代地将那一双双江南汉族的凤头鞋带到了贵州安顺,但是她们又在传统与稳定的习俗中变异出自己的审美和不同于家乡的服饰传统。本文着重分析了屯堡女子传统的"凤头鞋"的两种起源、形制以及大反汉规的行为的"天足"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拓者。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都凝聚着少数民族女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技艺知识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和服饰文化,包括制作过程中的纺织、印染、刺绣,这些都是以妇女为主体承当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刺绣对韩国传统刺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刺绣大约在公元前就传入韩国 ,三国时代 ,绣佛、绣帐、绣幡、绣袈裟等 ,形成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从高丽时代到朝鲜时代 ,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都用上了比较多刺绣装饰 ,因此促进了韩国刺绣的发展。通过以上中国和韩国的刺绣的作品、刺绣技法、刺绣式样等方面的简单比较 ,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性 ,表明两国人民自古就有相互交流的学习实践 ,这是我们在现在和未来交流学习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苗族刺绣是苗族服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艺术品,它凝聚了无数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千百年来,苗族妇女正是凭着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心灵手巧,书写着苗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并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成为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顽强生存的一种精神动力和象征。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真实地展现了苗族古老的历史风貌、神奇的传统故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苗族刺绣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中国女装一直与刺绣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而当代旗袍的设计,更是将乱针绣艺术元素得到充分的应用。本文在对乱针绣艺术及旗袍礼服刺绣装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乱针绣艺术元素在旗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刺绣品,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面貌著称于世。此时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形成了苏、湘、粤、蜀四大著名地方绣种派别,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巴渝民间刺绣是优美纯朴的乡土刺绣艺术的代表,巴渝民间刺绣艺术民俗特征突出的表现在:一、刺绣存在表现的方式上——是伴随着生活实用而存在的,刺绣制作主要是在服装、被面、床单、帐幔、枕套、鞋帽、背娃带、背包等之上;二、刺绣图形纹样造型上——有明显的环境地域性、寓意体现出纯净的乡土平民性、象征中的世俗生活理想性、造型风格的自然真实性、布局结构的雅俗共谐性。  相似文献   

15.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16.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刺绣丝理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丝理在刺绣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并以花鸟为例介绍丝理的变化规律,进而应用丝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物象的形态绣得更加灵活、逼真。  相似文献   

18.
明洪武8年(1381年),本已归顺明朝并被封为梁王的原元朝藩王把匝刺瓦尔密与当地土司势力举兵造反,朱元彰从南京及江淮调集三十万大军前往。次年叛乱平定。此举史称"调北征南"。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三分操备七分耕种"。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屯田戍边,明军徙屯田将士家眷同往。60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吸引眼球的是它保留的"明"风。有专家称,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其建筑多为徽派建筑风格,服饰多为青、蓝色"凤阳汉装"。妇女发型还保留着"两耳盖发",已婚的妇女还要在头上带一块白手帕;我们看到,当地的语言中还保留相当多南京周边及江淮方言的语法词汇,只  相似文献   

19.
康宁是重庆第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作品既有蜀绣的传统,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文对康宁刺绣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并从构图、造型、用色、技法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康宁刺绣题材丰富;在构图上主要以“中心式”为主;人物题材刺绣多以“美女”造型为主;用色上除了追求仿真外,喜好用红、橙、绿等颜色;在刺绣针法上,她不拘泥于传统针法,不断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在原有的蜀绣针法基础上,又独创了“双扣针”技法,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美妙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色体现着康宁刺绣特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蜀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服饰以其绚丽多姿、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苗族的服饰美,又集中地体现在花纹图案上。这些花纹图案大多绣织于衣服最引人注目和最容易磨损的部位。既增强衣服的耐磨性,起到保护的作用,又增强服饰的装饰性,使人得到美的感受。从审美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艺术角度看,凝聚着苗族民间艺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花纹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研究苗族的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花纹图案的色彩色彩是生活的音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