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本文试图从探索文化的内涵着手,通过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求同存异,相互借鉴,达到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缓慢,以致经受不住西方文化的打击?鲁迅从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方面进行过深沉的思考。鲁迅认识到,中国文化沿着中庸之道的路,在模糊中整体性地渐进,而西方文化则是打破了中庸、整体、模糊,在偏至、对立、明晰中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表现在中华民族和印欧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并外化于宗教、哲学、科学、文学以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一)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美文化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精神不同。中国文化所传载的是儒教精神,美国文化传载的则是清教精神。本文通过对清教与儒教的对比与分析,继而再通过在这基础上对美、中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以来,每当论者就中西文化特征作比较时,常见列出若干个对照项目,展示其异质或异趣特性,诸如:前者主静,后者主动;前者强调和谐统一,后者强调竞争与分离;前者重义,后者重利;前者重农抑商,后者重工重商;前者重人治,后者重法治;前者尚专制,后者尚民主;前者以家族为本位,后者以个人为本位,等等。直观地看,这类比较似乎颇有道理。但如果认真校诸事实,就难以令人信服。比如说中  相似文献   

5.
陈一壮 《河北学刊》2007,27(1):45-51
17世纪中国杰出的哲学家方以智和19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殊途同归地共同构筑了一种辩证的复杂思维方式,以弥补建立在严格遵循形式逻辑规则基础上的经典的简单思维方式的不足。东西文化间的这种交会令人惊异!经典思维方式坚执对立概念的区别、原因与结果间的线性决定关系并局限于在同一个思想层次内展开思维,只能认识机械、被动的对象,而辩证思维方式则实行对立概念的关联、因果之间回归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连接不同的思想层次进行思维,可能认识能动、有机的主体。东、西方两位大哲不谋而合地把捉到辩证思维方式的核心,从而证实了人类文化精神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李磊明(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代以降,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交互融合,中西文化比较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中心问题。本文力图就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作一简要评述,以期于现实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在切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对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章扬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作出了艰苦不懈的追求,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大潮中,严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形形色色,千状万态,但它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而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最主要的也是要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样回答和表述的。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名人、学者、又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很多。他的哲学思想怎样?论者都以为是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我过去也写过《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探讨》(连载于《江淮评论》一九  相似文献   

9.
在梁启超的学术研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未为人们所重视,这是对全面评价梁启超的一大忽略。事实上,梁氏这一研究为开创我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新学科所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可以说,当时的学术界,还没有谁能在比较的广度和深度上与他相颉颃。本文试从四个方面作一论述。一、比较的专门性早在1840年,中西文化比较就被客观地推到了中国知识分子面前,人们在探寻中华民族的出路时,已无不涉及这一内容。但是,在尔后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它并不是作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秦老师、韩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到我们真善美书家来!这几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韩德强研究员到我们云南进行巡回演讲。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省内外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各个学科、各个学派的对话交流,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或追求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我们真善美公司上半年组织的“全国知名学者云南巡回演讲活动”到今天暂告一段落,今天的这个活动也是我们上半年活动的一个高潮,因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秦老师、韩老师,同时来到我们书家与云南的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具体的组织程序是这样的:先请两位老师做个简单的开场白,然后大家可以提问,两位老师都可以作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点评,或发表不同意见,如果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表达,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今天的主题和这几天两位老师的演讲主题是相关的,也是比较宽泛的,就是“中西文化制度比较”。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甚至和这个主题无关的,但是确实比较感兴趣的,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下面就先请秦老师做开场白。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 尊敬的秦老师、韩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到我们真善美书家来!这几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韩德强研究员到我们云南进行巡回演讲.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省内外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各个学科、各个学派的对话交流,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或追求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论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郭嵩焘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冯桂芬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里就说过:西人“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冯桂芬是看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郭嵩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在广度、深度乃至意识的清醒上远远超出冯桂芬。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独具特色,今天回过头去看,也颇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原则曾志,孙福万我们曾就中西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必须着眼于动力学的视角,即从两种相异的存在论的立场考察中西文化的起源、嬗变机制和可能内涵诸问题。显然,这仅只是比较中西文化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缘此而来的一些具体...  相似文献   

14.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长江流域又是一个造就杰出人物的摇篮。方以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这样的摇篮中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方以智(一六一一——一六七一),安徽桐城人。早年在桐城与南京读书,奠定了学术的基础。一直到明亡以前,他积极参加东林、复社的政治活动,写出不少政治论  相似文献   

15.
《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战国,它就启迪了庄子·在汉代,佛教传入时,士大夫消化佛经用它为酵母;道教创立时,道士们树旗帜奉它为经典·魏晋时代,作为“三玄”之一,它成为“玄学”的精神食粮。唐以后,儒佛道三教诤争不休,它总免不了成为议论的话题,舌战的口实。我的这篇文章,通过方以智对老子其人其书评价和阐述,来揭示《老子》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数鸣先生在《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一文中认为:方以智就其世界观来说是唯心主义者。根据是:方以智认定天地以前就存在一个独立的先天,他称为“混沌”,有时又称为“太极”、“所以”。(见《江淮论坛》一九八〇年第二期)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认为西学“拙于言通几”,是方以智比较中西哲学提出的一个独到见解。其理由在于:第一,从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来看,当时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未分离,纯粹的哲学并未成为卓然独立的学科,故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才是真正思辨的哲学;第二,从哲学的内容来看,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不是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故与此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更有助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第三,从方法论上来看,研究“通几”不仅需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更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在这方面,中国的易学和气论具有明显的优势;第四,从哲学形上学的价值论属性来看,基督教哲学的人生观似亦不及中国佛学在“∴”的审美境界中所展示的入世与出世圆融不二的人生智慧。这些理由,都体现了方以智独到的哲学眼光。  相似文献   

19.
论文廷式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中西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文化的优劣高下成为当时学术界竞相探讨的话题,文廷式就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位学者。本文就文廷式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认识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背景、局限与地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