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学行为到文学理论 ,其中有一个转化问题 ,承担这种转化的机制 ,即为理论整合范式。学界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制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与“他律性” ,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困境与危机的出路等问题上展开的讨论 ,主要的分歧便发生在对不同文学理论整合范式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2.
文化诗学研究三十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最先发难于西方,随后在国内学界兴起,中西文化诗学产生的文化语境不同,其理论内涵也相距甚远。国内文化诗学从命名前的朦胧构想,到“文化诗学”命题的正式确立,再到理论建构与实践批评的大爆发、大繁荣,期间已经历30年的历程。及时追溯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总体把握中西学界的研究现状,不但有利于开创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格局,更有利于给文化诗学批评的学者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方法论反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此前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同.“大文学理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研究文学活动,而将一切文化活动尤其是大众文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理论自身也成为其反思研究的对象,有自觉的“文学理论学”意识,是一个需要文学理论界予以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学领域的文化研究在文艺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中涉及到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文学理论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范围是两个不同的所指,文学研究的范围可以扩大,但是文学理论的边界却不能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继兴盛,使得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确立起来的纯粹文学理论的知识幻象破灭.文学知识界已经普遍接纳“理论”与文化研究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重大转型变迁.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必须放弃其原来的边界甚至学科自足性,成为一种新的跨界知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未来图景,或者将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称其为“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向何处去?文学理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存方式与发育方向,作为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深化的一个迫切命题,已成为目前仍在文学理论园地耕耘的学者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文学学,应积极涵养“复调意识”,力求在开放与对话中有所推进;而处于学术生态失衡状态之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应大力加强文学理论核心命题的研究,力求在深度开采中有所建构。质言之,既追求思想视野的开阔,又追求学术定位的明确,针对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开放中有所恪守,在对话中有所建构——应是我们深化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后现代的文化世界、“审美化”世界当中,走出理论思维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其自身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的命运无可避免。但这种作为文化存在的具体性,仍然必须从主体性的维度来理解,而不能从客体性的维度来界定:理论是贯彻着文化意志、规定文化秩序的主体,理论是文化思维,而非被规定、被生产的文化客体、文化产品。文学理论自身的“文学”属性,也只是一个思维的结果,而非预设的先验本质和思维边界。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密集指向以下论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发展线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建构路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点、重要体系、重要学科、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成绩、缺憾、最新发展;等等。围绕以上论域,学界在基本文献的审读、历史语境的还原、理论和文化影响因子的探寻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之成绩体现为研究视野多样而灵活,具有鲜明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丰厚而扎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范式有效而多元,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在研究的全息性体系性专门性、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还原文献的历史语境和凸显文献当下语境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建构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从东西不同文化区域的“诗学”涵义及其演变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实质上是指对于不同诗学体系和理论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交叉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同民族传统和不同文化体系之中的文学理论。从历史建构过程看,比较诗学既是诗学自身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比较文学趋于深化所提出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相互依重又相互参照,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就如何重建当今文艺学,如何确定文学边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米勒提出的“新形态的文学”和“新的文学理论”概念,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为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的可能,这对我们认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走向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从网络搜索看,国内明确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与学科泛化”的时间是2001年。此后问有文章出现,但过于零星,也不够深入。通过李瑭平教授,我们约请了一些有兴趣的学者来集中讨论。从收到的6篇文章看,共同点是,都对目前文学理论发展现状不满,也都认为有许多弊病应该克服,并对重建抱有信心。但对文学理论如何应对学科泛化,需不需要自性,如果需要,如何处理与泛化的关系,如果不需要,将如何生存、发展等问题,各人意见却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比较自信,认为文学理论没有泛化也不需要泛化,而要发展。童庆炳先生认为.有些自称泛化的论文,其实不是文学理论而是一种社会学研究。这不仅因为它们将目光锁定在以电子为媒介以消费为宗旨的文化现象上,而且所使用的理论资源也来自社会学家。文学理论要发展,应老老实实把文学文本放回到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李春青教授认为,文学理论有沉寂但没有泛化,相反还在深化、细化着。他从反思、阐释和自我认同三方面认真说明了未来文学理论的可能路径。第二种持怀疑态度,认为被国家意识形态、旧的学科体制及规训制度所操控的文学理论可能正在失去活力,也许需要某种泛化来恢复生命力。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理论能否应对现实、是否全知全能的怀疑。赵勇教授指出,传统文学理论解释第一种文学(纯文学)得心应手,但对第二种文学(按配方生产的大众文学)却束手无策。陈思和评论《兄弟》进退失据,证实了若缺少文化研究维度所可能出现的尴尬。他还担忧,有些人的学科化冲动有可能使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潜力尚未发挥又堕入制度化泥坑。李琚平教授简要追溯了文学理论在学科泛化背景中发展的历史,还仔细考察了世界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