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完善,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科学发展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指导着生态效益型经济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2.
当代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解"三农"问题,必须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放性思维、知识和实践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体性因素;以人为本是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农村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农村循环经济价值实现的途径;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生态伦理,但相较于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科学精神,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人文精神;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经济伦理,但相较于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注重规范非物质利益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社会伦理,但相较于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把是否具有生态理念作为衡量个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把环境公正作为其重要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伦理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生活实践观的发展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态思维:思维方式变革的一种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现代性危机”,要消解这种危机,就必须改变以往功利型的思维方式,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思维方式。现代生态思维遵循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运用网络化、模型化的思维方法,体现互利型的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人类与非人类存在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它是使人与自然共同体从工业时代形成的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中摆脱出来的一条可行的大道,是目前使人与自然建立协同共进生态关系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作为其实现路径的现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实现了废弃物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大循环的统一,进一步"和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也因而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伦理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具有伦理关系的驳诘辩难。然而,论诘的落脚点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尝试超越此种论争,以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理论视角提出把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转向作为我们实践理性思维的行动规导。  相似文献   

7.
生态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然而,“新结构危机”和“生态环境泡沫”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瓶颈”,必须对生态理念、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政府生态责任诸方面加以有力应对。  相似文献   

8.
泰山神化现象记录了华夏民族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轨迹,以直观、形象和感悟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体现了先民处理人的发展与尊重自然的辨证思维等多方面的生态智慧。泰山神化现象内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泰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继承发展泰山文化传统等问题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制度支持。生态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重要保证。投融资体制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生态建设巨额资金的筹措和运用,而且作为经济与生态的接合部,集中反映了生态经济的各种关系。因此,生态建设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和投融资政策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不仅要反映经济效益,还要反映社会效益,更要反映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回应与解构,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并把生态哲学视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消费是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适度的、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生态消费内涵和循环经济的阐述,讨论了生态消费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发展生态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英 《船山学刊》2004,(3):156-159
日渐突显的环境问题要求人类反思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求改变思想观念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天人合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 ,认真挖掘其蕴含着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想体系 ,促进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6.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7.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循环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模式;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科技支撑。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提出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为切入点,促进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协同共进的观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浪潮中控制自然的主流思维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蕴与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生态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本体论奠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构建了认识论主线;“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孟岩 《南方论刊》2022,(1):7-10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厘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内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马克思自然观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理论有助于深度挖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内涵:一是自然的先在性与人类的单向依赖性;二是人与自然在生态世界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人与自然必须是作为一种整体才能得以实现生态解放.从内涵出发进而推演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关键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