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辞典     
宇宙观:宇宙即世界。宇就是上下四方,即指所有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即指所有的时间。宇宙合起来就是指整个的、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所以,宇宙观也叫做世界观。宇宙观或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者说是对一切事物所持的基本态度。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主观决定客观,  相似文献   

2.
现在哲学界尽管对客体定义不同,但都没有超出物质现象,有的定义为整个物质现象,有的定义为物质现象的一部分,都把世界上精神现象排除在客体之外,否认精神及其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客体。祝福恩在《精神及其产品也是客体》(《北方论丛》1983年第5期)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客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这个哲学最高问题的时候,肯定世界是从来就存在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而认定物质世界自身就是自身的本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建构和它的全部内容得以展开的基础或基本前提。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出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离开了物质,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一个从来就存在并且自身就是  相似文献   

4.
一、美是主客体之间的生命存在状态,美感是生命存在状态的价值感觉从鸿濛之初宇宙深处走来的人类凭借自身巨大的生命理性力量驾驭着物质世界并正在重新走向宇宙,而人类的精神生命却守着一个多少世纪前的古老的生命之梦:对于和谐、圆融的生命状态的深切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我国美学家们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二、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三、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四、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四种观点各自顽强地肯定自身,否定其他,形成当代中国美学界各述己见、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末,是否应按照这四种观点,把当代中国美学家分为四大流派呢?不!中国当代只有两大派美学家:一派认为美是物质现象,一派认为美是精神现象。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由人脑这种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即人脑的种种思维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东西  相似文献   

6.
认为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应予“修改”和“补充”。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问题。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恩格斯在谈哲学基本问题时,从两个不同的意义和角度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在宇宙本源这个范围内,物质和精神确实不存在主次地位相互转化的问题。从认识论范围来  相似文献   

7.
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评量子宇宙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霍金、维伦金、林德等量子宇宙模型的深入考查,我们认为,宇宙存在创生,经典宇宙来自于引力场和物质场所构成的量子时空。宇宙的“有”不是来自虚无,而是来自经典的“无”量子的“有”。宇宙创生是物质形态的巨大突变,而不是物质的创生。宇宙创生的物质性揭示出宇宙永恒存在,这正是宇宙无限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9.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4,4(3):12-16
从元哲学维度看,宇宙是以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统一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在时空中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宇宙无限性规律可以归结为:具体事物把自己"规定为有限物并超出其限制"进而展现出的物质在时空中存在和运动的永恒性、无极性和平衡性。宇宙无限性规律具有客观矛盾的根源性、自我限制性、扬弃有限的无限性和无限平衡的趋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论信息的哲学本性》(以下简称《信息》,作者刘长林)一文认为,“决不能把整个世界分成精神和物质这样两方面,”如果说“任何事物或是精神或是物质,”“其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引伸,不能成立”。“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本质上是属性与产生属性的实体的对立,是谁决定谁、谁产生谁的问题。”那么,世界该怎么划分呢?《信息》给出了这样一种划分:“一部分是原型的物质世界,一部分是作为其反映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关于宇宙有三个词汇:cosmos、universe、world。Cosmos强调西方的形式化,现象本质二分,空间管控时间的特点;universe强调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特征;world体现了多元多维的特点。这些特征在当代哲学的演化,让西方哲学认为,人们得出的不是一个客观宇宙,而是一个符号宇宙,世界(宇宙)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客观性问题,而是一个宇宙观(符号宇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存在状态、状况以及呈现出来的面貌都表现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无限多样、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总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对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的。人们对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越充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彻底,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把握就越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事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6):24-32
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为两种重要本体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也日益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即:不能对宇宙世界提供周延的依据性解释。"二元论"虽有"调和"两种本体论的意向,但却并未真正解决二者的对立。两种本体论之局限性的根源在于,它们只执着于"物质"或"精神"之一端,而忽视了宇宙世界乃由"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整体。要超越这种局限性,需要按照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建构既包含又超越"物质"与"精神"的新本体。借鉴中国哲学的传统资源,这种新本体乃是"道",这种本体论可谓之"唯道论"。  相似文献   

14.
存在,是古希腊埃利亚派巴门尼德哲学的中心范畴。它的内容是什么?巴门尼德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国内外研究者意见不一,主要看法有三:一认为存在是指纯思维或精神;我国传统观点就把它与黑格尔的存在相提并论,从而宣布巴门尼德是唯心主义者。二认为存在是一个物质抽象,巴门尼德是唯物主义者;国内张尚仁同志首先提出这个看法,从而引起讨论。三认为存在是对物质和精神的共同抽象,是指包括意识现象在内的一切存在;因而巴门尼德归根结底属于唯心主义者。这些看法哪一个比较合乎历史,实在有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5.
重新认识人在世界上、在其历史命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代人类精神生活最深刻变革过程的中心点。这一影响人性观基础的重新认识,发生在社会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不言而喻,哲学也不例外,因为它(重新认识)涉及任何世界观、首先是物质与精神关系理解原则的深层基础。 当今的世界面貌已经不允许像过去那样,仅仅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分开并对立起来。世界现状在反映不仅在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历史上,而且在存在的宇宙范围内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日臻完美。为改造环境敲响警钟的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为什么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陶德麟同志认为:"当我们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时候(这也许是标准的'本体论'吧),难道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做不到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在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没"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列宁在《唯批》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就指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在认识论上早就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但是,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能解决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这是由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实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辩 证法和物质定义。他们或立足“实践一元论”强调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辩证的物质 观,在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中,突出了实践的中介作用;或认为物质实体 只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号系统的最后参照物;或认为世界中不存在原初物质、物质和 精神的同一性,及物质的绝对第一性。其唯一存在就是“不断的破坏和连续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论老子的柔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并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人学”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也有必要科学地说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一初步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所谓整个世界可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它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