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日,朋友对我说,阿平酒家的老板要请几个好友聚一下.也请了我。我好凑热闹。也好喝两杯。便一口答应了。谁知洒过三巡。朋友对我一番抬举后。竟一致要我为阿平酒家写篇稿子。我和阿平认识也有几年了,是因朋友常请我去他的酒店用餐才慢慢熟悉的。虽然我对阿平的印象很好,对他酒店持续上扬的“人气指数”也很佩服.但我从没有想过要给阿平酒家写稿子,给酒店写稿子,总有瓜田李下之嫌。这一回推不掉了,抵着面,不写也得写。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在努力写着,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此前,他写过《<务虚笔记>备忘》,是作为中篇小说发表的。他在《<务虚笔记>备忘》中这样写过:“《务虚笔记》是我梦想的长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部长篇也许永远是个梦想,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我的梦想的长篇记录,怕这务虚的梦想在记忆中走漏,所以先做这务实的备忘,但也有可能,这就是那部梦想的长篇——《务虚笔记》的局部”。 史铁生是诚实的。  相似文献   

3.
周末,我漫无目的地在商场里转悠着,快走到服装区的时候,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拦住了我.他手里拿着一沓类似便笺的纸,见我停下来,便快速地往纸片上写下一些字.职业乞丐!我的脑海中迅速跳出这样一个词.我拿出十足的耐心,等他写.在我想来,他所写的,不外乎是编造的一些人生灾祸或者不幸罢了.他把纸片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看也没看,就放在衣兜里.我说,对不起,我还有点儿急事,一会儿再看你写的是什么.趁乞丐一愣神,我便急匆匆地走开了.刹那间,我有些自鸣得意.  相似文献   

4.
正一位学生带了盆兰花来谢我,说是因为我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为人点灯,明在我前"那句话,让他找到了工作。我因赶去上课,无暇问他原因,怎么也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会那样写,而不是一般的"鹏程万里"。几天后,我无意间看到书架上的《创意电力公司》才猛然想起,我那时正在看那本书,看到皮克斯公司的创办人卡特穆尔去卢卡斯公司应聘时,被问道:"你会推荐哪些既懂电影,又会做特效的人来本公司做事?"  相似文献   

5.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韩复榘这个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师吕伟俊同志写了一本专著《韩复榘》,约三十万言。我有机会先读了他的书稿。作为民国史的一个项目,我觉得这是应当做和值得做的。这本稿子新近要印行。出于著者对我的信赖,他要我在书前写一篇所谓“序”。近几年我虽然也干“民国史”这一行当,但对韩复榘这个人物还不曾下过深功夫,只能从“我  相似文献   

7.
舒芜先生     
喊都没喊就没了,说都没说就走了,这是他给我的感觉。后来,仔细想一想,其实也非这样的。2008年12月30日,他在他的博客里(独角兽博客)就贴过一篇小文章:《暗暗的死与他人的歌》。在我模糊的印象里,这可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的三篇文章之一(另两篇:一篇是《论"没意思"》,写荒芜辍笔一事;一篇是《如果我是女孩》,写女性人生之难)。请原谅我全文引用,我以为它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榜样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我也不例外。在我身边,就有三个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和暖意。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一他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木匠,方圆二十里内的老百姓,都抢着请他去做木工活。记得在一个初冬的夜晚,他回家路过两路口镇时,寒风吹来,阵阵凉意。他在路边的小饭店买了一碗热粥喝,暖暖身子后继续赶路回家。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0.
“谷亮”这个名字,对小时候的我而言,是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传说他能写一笔非常漂亮的好字,不是非常熟悉的亲友,很难求到他的墨宝。由于他在县城工作,平时也很少回家,所以很久以来,他一直生活在我的想象里,是个高山仰止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个人在小区门口开了一个店炸油条卖,一根卖一元钱,他附近的同行也卖一元,没有任何不同,顾客可以购买同行的油条,也可以购买他的油条。于是,我给他出了个主意。我叫他写了一个招牌,招牌内容是"一天只用一桶花生油,只能炸300根油条,炸完就不炸了,一根3元。"我说:"你炸完一桶花生油,就把油再  相似文献   

12.
免费     
一天晚上,我正准备晚饭,十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相似文献   

13.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治学之道李衍柱197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蒋孔阳先生。从此,蒋先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每有专著问世,总是要惠赠给我一本,我写的几本书稿,他都给以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并在百忙中或者病后刚愈,就给我的书稿写序,写书评。我们曾一起爬泰...  相似文献   

14.
孙郁:莫言与鲁迅,一个很有意味的研究课题 "从鲁迅到莫言"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2006年我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莫言学术研讨会,当时我提交的论文就是《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莫言的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他自己的写作受到了鲁迅的很大影响,他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提交了一篇作业,就是关于《故事新编》这个小说的读解.他的这个读解很有意思,对鲁迅文本的内在性的认识很独特,当时学界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都没有这样讲,他从审美上对鲁迅有一些内在的感受,尤其是对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对审美复杂性的理解.莫言自己也讲他是把好人当成罪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来写.而且他在小说里面把非常龌龊和非常美好的东西写在一起.想当初《丰乳肥臀》面世的时候很多人批判他,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式跟流行色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认为他可能是厌恶了当时流行了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方式.他从鲁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从俄国、欧美和日本作家那里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他自己小说的复杂性糅合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问:我的一位朋友于2000年10月23日向我借了一笔钱,当时写了一张借据给我。我们口头约定几天后就还,但时至今日,我多次索要也没要回来。我想起诉他,请问“借条”与“欠条”是不是有区别,借条是不是也有  相似文献   

16.
金应熙的天资和勤奋也真令人敬佩,就以经济学来说,当我岭大毕业之前,他亦足以作我的老师了。毕业前我曾写过一篇有关南北朝庄园经济的论文,在一九四九年《南大经济》(经济系的学报。岭南大学一般简称“岭  相似文献   

17.
利息     
正那是在15年前,我到一个城市出差,谈完生意,我去商场给同事买些礼物。平时,我逛商场时喜欢随身带一些硬币,因为商场附近有时会有乞讨的人,给上一两枚硬币我心里会踏实些。这天也是这样,口袋里依旧有些硬币,于是我就将十几枚硬币散给一帮乞讨的小乞丐。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高举着一块牌子看着我,无疑,他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朝他走过去,看到他有十三四岁,衣着破旧却很干净,头发也梳得整齐。他不像别人一样手里拿个搪瓷缸,而是举着一块牌子,牌子一面画着一个男孩在擦鞋,一面写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关于文学史研究的讨论正成为热点的时候,我与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教授在一次会议上碰见,谈起此事。他说了一句很有风趣的话:“文学史应当怎么写,这何必要讨论呢?你认为应当怎么写,就怎么写好了。”我与宗强先生是学术上的挚友,于学问之事,是无所不谈的。当时他说了这几句话后,我们彼此都呵呵大笑,也未再细谈。此后我却时常回味这话,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应《江海学刊》之约,谈谈对文学史研究的展望,我觉得宗强先生这番话是很值得再提的。本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且不说外国人,仅仅本国学者,就不止写了几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20.
除了出于友谊之不获已,我不曾为人写过什么"序".这大约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郭延礼同志将他的《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送来,要我为他写几句话作《序》.延礼同志是我的学生,而且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这就使我难以推却了.延礼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为他们班(中文系1955级)讲《中国文学史》两汉部分.一次作业,他写了关于汉乐府《妇病行》的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便引起了注意.大学二年级时,他又写了学年论文《论古诗十九首》,阅后感到颇有见地.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他的两篇论文遂由我推荐参加了山东大学学生优秀科学论文评奖.前文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学生科学论文奖,后文因1957年的政治运动,评奖工作中断.据我回忆,山东大学全校性的学生科学论文评奖,"文革"前就只有1956年这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