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相机抉择,信任治理取决于一定的制度结构.家族企业外来经营者信任的产生必须基于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人才机制、企业文化以及信任媒介的基础性保障,家族企业外来经营者信任的演进必须基于授权机制、革新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评估机制的合理配置,而家族企业外来经营者信任的退出则须借助于风险防范、利益协调以及失信惩罚等制度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家庭资产选择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把信任这个主观感受作为一个可以量化的变量,将户主的主观信任感受进行分类,并分别运用Probit和Tobit统计模型,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主体信任感受与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率(家庭是否参与股票投资)关系的差异性,以及信任对于家庭股票市场参与度(家庭资产投资于股票的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如何科学地选择筹资渠道,控制筹资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成为多数高职院校领导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文章就高职院校如何合理拓宽筹资渠道、科学确定筹资规模、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以保证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任及其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 ,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范畴。本文通过对作为社会文化因素之一的信任的分析 ,探讨了现有的信任状况对家族企业成长发展的障碍。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的变迁转型存在着明确的互动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信任本身的内涵及功能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表明 ,我国社会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都会进一步增强 ,在此影响下 ,家族企业将会有很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宋冬林  李政 《北方论丛》2007,(3):134-140
家族企业不仅在中国,在西方同样是一种举足轻重的企业组织形式。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基于血亲关系和泛家族化的特殊主义信任模式是华人经济圈的本质和要害之所在。成也家族败也家族。从文化基因尤其是信任模式角度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分析表明,只有进行信任模式的痛苦嬗变,才能克服家族企业国际化的管理”瓶颈”,才能真正满足企业成长的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信任、人力资本与家族企业的权威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仕 《兰州学刊》2005,(6):183-185
家族企业中权威的分配模式是在企业规模、家族成员代理能力、信息成本等因素约束下的理性选择.企业规模小,家族成员人力资本能够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时,信任能减少信息成本,是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当企业规模扩大到家族成员无法保证决策的效率时,引入外部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权威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周劲松 《理论界》2005,(10):59-60
家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将家族信任扩展为社会信任。这是许多学者在如何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持有的现点。但是笔者认为仅从关系与信任的角度来解释家族企业社会化困境是缺乏说服力的。本文试图从家族企业的内外部信用治理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在制度层面加强家族企业的内外部信用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族企业的二重性规定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基本矛盾.企业成长要突破家族限制与社会资本融合,真正制约家族企业的是信任资源.了解中国家族企业必须对我国信任资源和信任结构有所认识.只有把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的市场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指导家族企业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其企业权威传递有三种模式:家族化、泛家族化、非家族化。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均有一定的成本,如学习成本、搜索成本等。通过模型分析学习成本与搜索成本对于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模式的影响,可以发现:搜索成本降低了家族企业的边际收益,是代际传承家族化的原因之一;学习成本的存在,提高了家族企业控制的收益临界点,使得经理人控制在理论上成为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转型时期,由于学习成本与搜索成本的并存,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的理性模式为泛家族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禹小英 《云梦学刊》2009,30(6):68-70
当前我国高校融资渠道少.融资能力低。根据融资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规模与防范融资风险相结合等原则,我国高校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组建上市企业、发展融资租赁、资产置换等途径不断创新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1.
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构建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利用信任机制解决控制权以及相应的索取权是家族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家族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出发,选择与内外环境相匹配的信任机制,可以实现长寿.关系运作是当前中国信任的主要机制,由此产生的家族信任治理是初创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信任范围的扩展与作用机理的变化,治理模式将呈现出由家族治理向共同治理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家族企业成长及其与社会资本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家族制管理在家族企业初创期有其相对优势,然而,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排斥社会资本的家族制管理将成为制约家族企业成长的瓶颈。家族制管理衍生于低信任的中国家族文化,因此,融合社会资本的路径在于对中国家族文化的扬弃。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融合社会资本,家族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融合社会资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人才是防范农业风险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我国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经济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将面临着许多风险。而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靠的是掌握了农业科技的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是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的主体和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在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并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投资人及其他中介人,构成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该链条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不同类型的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控。各监控部门在监控中所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构成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的诸多特征不能归因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制约,而是家族成员(尤其是家族企业主持人)在制度信任缺失情境下理性选择之结果。首先,家族企业一旦由家庭、家族生成之后,由于受企业场域逻辑的要求以及市场理性的制约,在治理模式上更加理性化;其次,家族成员之间也存在一种契约,“自己人”关系更加理性化;再次,在获得一定的信任后,“外人”也能成为“自己人”,这也是家族企业用人模式的另一“理性选择”;最后,家族企业的文化解释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和代际转承上,而家族企业治理层面上的其他诸多特点并不是文化制约之结果。  相似文献   

16.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各单位资产安全完整,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分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企业家人力资本融资的角度讨论各生命周期上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对治理方式的影响,提出企业的融资方式应当与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企业应有一个合理的规模或资产界线。规模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企业的管理优化使包括代理费用在内的企业边际组织费用等于包括融资成本在内的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融资应当成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手段,在平衡效率激励和效率风险之间的矛盾中完成家族企业转换治理模式的选择。在直接融资方面权益性融资应当与债务性融资保持合适的比例,在间接融资方面,民营银行可以在外部治理方面为中小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被人们用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实施信用增级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它是一柄双刃剑,是一件强大的金融武器,应用得好,可以带来创新和效率,给人们更多的惊喜;使用不当,则祸患无穷。我们对待资产证券化,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小心谨慎地使用,加强使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对其扬长避短,实施安全的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只是力争在模型上做到了风险分散的完备性,而不是针对市场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市场变动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模型所能主宰的变量,但却可以使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或者扭曲,从而引发危机。  相似文献   

19.
周鸿勇 《中州学刊》2007,8(3):61-63
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主体,但是家族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应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家族企业的成长。社会资本成就了我国家族企业的辉煌,但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下,社会资本被局限在关系层次上,并被工具化、利益化,从而在关系层次上被泛化、异化。如果社会资本不能应经济发展而变革,就可能走向反面,制约家族企业发展。因此,社会资本在信任层次上的突破是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家族企业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着,家族企业治理是影响家族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家族企业治理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信任治理、职业经理人以及家族企业治理的经济性及其缺陷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对研究家族企业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