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西方民事诉讼的法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解决纠纷的方式和机制是不同的。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立在儒家思想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社会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法律文化,以及美国人有着极强的权利观念,对法律有强烈的依赖所形成的法律文化的比较分析,指明了分析研究法律文化对于当前中国进行法治建设所起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法律制度及人们在建立或面对该制度时所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行为模式的总和。良好的法律文化既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一定模式的法律文化,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深受传统法律文化或域外法律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其自身构成要素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绝不可忽视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应根据一定原则对权利和自由进行科学分配,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公民的现代法法律意识,因为真正的法律不是印在书本之内,而是融化于人们的内,u之中,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意味着一种权利配置适当、协调有序的社会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作为法律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精神旨趣在于改变以往偏重效率、弱化公平的法律价值论思想,坚守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同时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并以此为契机重组我国法律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实现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法律价值体系某种程度的更新与演进。  相似文献   

4.
中华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宏观纵向角度比较了中华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在历史渊源、立法、思想、法律、精神、社会实践基础等方面的传统差异。指出我国当代法律文化应当反映几千年中华法律文明的精神成就,对中华法律文明抱有自信,走出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5.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逻辑的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建设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回应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项权利的诉求。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法治中国化理论并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这是法律评价活动回归到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楚秦法律之间的冲突与互补、碰撞与融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法制演进的基本走向.比较楚秦法律的异同,探讨其规律,挖掘其精髓,寻求其与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某些共通精神,是一项具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作.本文并非对楚秦法律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只是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综合国力、历史状况、吏治观念、思想基础、价值取向、法律渊源、法治精神、法制理念等诸多方面,对楚秦法律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学术界对法律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西方现代学术界在诠释法律观念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流派,即“多元文化平衡说”。这一学派从西方传统文化背景考察,认为法律应在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中产生,法律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的、全方位的现象,他们把西方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归咎为西方文化失衡的结果。本文为法理研究工作者提供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8.
清末作为中国法律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发端,其法律文化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冲突”与“引进”。这一时期,中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之下,其法律文化在人治观与法治观、法律工具论与法律至上论、伦理本位与权利本位、等级名分与正义、平等等领域产生了全面的文化冲突与碰撞。中国法律文化通过对西方法律文化的选择、批判与引进,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与中国法律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迁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变迁。从"义务为本"向权利本位的过渡、从注重公权到保护私权,是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特征。在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借鉴西法文化、弘扬中法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融通古今"、"会通中西"应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已成为当今多种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看待文化,通过对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过程的分析,笔者得出“大力发展法律精神文化是法律制度文化顺利适应社会和被社会适应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的结论,同时对法律制度运行的文化因素(包括文化动力和文化阻力)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本文最后建议,要在考虑重建新型中华文化的前提下,考虑中国法律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权威的缺失,除了法律和司法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外,还要从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来分析。首先,中国没有宗教传统,所以不能树立一种类似宗教所能达到的普遍的社会感召力,无法实现人们对某种文化的忠诚的信仰;其次,中国古代法一直都是以刑为主,即使有一些民事法律,也是从属于刑法体系的,中国古代刑法的严酷性也难以被信仰;最后,中国古代法体现出的是一种公法文化、权力文化,这种文化限制了对公民权利的发展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由勃兴而忽亡,研究结论不能合理解释当代法律文化现象是根本原因,方法论没有革故鼎新是主要症结。文化是一套规则体系,话语是一种权力支配规则。流于"貌阅"而不能深入挖潜的研习定势下,学者们不免惑于统治者编造的中国法律史叙事话语。儒学意识形态下道德决定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支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源于批判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穿越意识形态的遮蔽,解读、诠释或重现文本与话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理、民族、法学教育等多重原因,中国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制约着中国法律文化的整体发展.然而,在中国统一的政治环境下,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区域法律文化是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的,这需要我们在把握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的同时,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化,适应法律文化发展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法学教育,为中国法治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法律发展应当如何应对自身的现代化以及伴之而来的现代性困境,是一个仍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对近现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道路进行历史的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法律现代性困境的真正症结在于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危机,而摆脱这一危机的关键在于,在多元共在的法律文化中重塑“和而不同”的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法律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为全球法律发展作出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乡土社会调解的法律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一直是我国乡土社会重要的解纷方式,本文基于法律文化视角,从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现实法律文化背景以及国外解纷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思考了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调解在乡土社会解纷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在建构我国多元化的解纷体系时,应重视调解解纷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法律具有鲜观的公法色彩。而这种公法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法律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与行为的精神因素,是理解法律制度与法律行为的关键。在学界里, 人们为了研究的必要,对法律文化作出各种类型划分,其中,中西法律文化是一个最基本的划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与广泛。而没有比较就意味着没有相互的吸收与借鉴,就更难发展与升华。因此,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对宋学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法制内容进行研究,并对其对现代的影响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