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为 :天方教、穆罕默德教、清真教、回教、回回教。前两者因其发源地(我国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 )及该教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 )而得名 ;后者流行时间较长 ,流传范围颇广。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等九个少数民族。鉴此 ,国务院于 195 6年 6月发出通知 ,从理论上将民族和宗教分开 ,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废止“回教”等旧称 ,称为“伊斯兰教。”东北沦陷时期 ,日伪政权亲自导演组建反华亲日的伊斯兰教派组织 ,推行所谓的“实现民族协合”殖民政策。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东北伊斯兰教 ,也…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法是阿拉伯语“沙里亚”(Sharī'a)的意译,原意是指“道路”、“行为”、“通往源泉之路”,它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伊斯兰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体系。伊斯兰法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群在全世界约有十亿之众,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以伊斯兰教义教规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法依然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广大穆斯林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道德等领域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现实影响。而以伊斯兰教法理论为核心的伊斯兰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同时也是东方三大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党对宗教的工作,是研究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史的重要内容,且对新时期党做好对宗教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的党。在宗教问题上,党面临的情况是,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包括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我国,佛教已有 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我国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人民中,有一部分人是信仰宗教的,刚解放时,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4.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世居青海的民族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信仰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这种多民族、多宗教生态中,现代天主教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与近代青海地区天主教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天主教如何与近代青海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相互交流、适应、互动,是观察天主教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发展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于乾隆年间爆发的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的起因,学界已讨论多年,但受时代局限,往往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论之,这距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笔者综合各方文献记载,主要归结于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乾隆时循化地区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虽已初建,但未能正常发挥作用;二是清政府对于伊斯兰教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缺乏深入了解;三是中国伊斯兰教内部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教争缺乏处理经验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非全民信教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党员信仰宗教了,这对我们党的建设危害极大。我们要大喝一声:共产党员决不应该是“善男信女”;教堂哪是党员所能去的地方? 宪法第46条不是党员信教的理由 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自由”。某些信教的党员据此振振有词,认为去寺庙、教堂顶礼膜拜有理;其他一些同志也就听之任之。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家瑛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伊斯兰教哲学史》,是国内第一部详细阐述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该书将哲学与宗教融为一体,将两者纳入统一的系统建构之中,以哲学视角或哲理诠释其教义的深层意蕴,揭示哲学与宗教两者所固有的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是基于哲学与宗教所反映的同一社会、同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明冲突论”和建构主义的兴起和流行 ,以及九一一事件的冲击 ,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的国教和它的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成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关键。本文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对宗教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教的论述出发 ,探索伊斯兰教因素在巴基斯坦外交中的演变 ,为我们了解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巴基斯坦的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宗教的全国性纪念日,如巴基斯坦日、独立日、真纳和伊克巴尔纪念日等等。另一类是宗教节日。如果分得细一点,还可以把伊斯兰教节日单独作为一类。巴基斯坦穆斯林占人口的97%以上,伊斯兰教节日十分隆重热烈。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拜火教等其他宗教,因人数很少,节日活动的规模远不能与伊斯兰教节日相比。本文就巴基斯坦的一些主要节日略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的日本宗教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即对日本佛教和神道相对比较关注,而对日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的研究则不足,且缺少结合各种宗教而进行的总论性的成果.此外,日本宗教学者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消化、整理西方宗教学成果的情况目前在国内也是个空白.本文将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及新兴宗教五个方面来回顾这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在日本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12.
钮松 《太平洋学报》2013,21(4):29-36
当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伊斯兰体系、部族体系这三种国际体系在中东地区处于并行交错的局面,伊斯兰国际体系从中东的崛起和扩张与伊斯兰复兴思潮有着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中东的维和与护航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因伊斯兰国际体系之故而遭遇到宗教信仰问题.中国在中东军事活动中的涉教方面,主要包括对宗教和信仰的准确认识、中国军人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国内穆斯林因素和海外军事活动的涉教立法等领域,这些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萨兆沩多年来,元人萨都剌族籍何属,成为学术界讨论焦点之一。公元1923年,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曾科学地论断,萨都剌先世为“回回教世家”,是西域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人的后裔。陈垣先生提出:“杨维桢:《西湖竹枝词》,...  相似文献   

14.
何明  包敬朝 《南亚研究》2023,(1):127-153+159-160
塔利班的再度崛起引发世人关注。相较于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执政,塔利班再次追求的伊斯兰国家有几个内涵:其一,坚持伊斯兰教法统治是基础;其二,坚持酋长国而非共和国是国体;其三,发挥宗教学者和专家委员会作用是新的支柱;其四,完成“伊斯兰宪法”制定的尝试;其五,在妇女、少数族群权利保护和言论自由领域的让步则体现其伊斯兰国家的顺势变化。不过塔利班建立伊斯兰国家仍需要面对四大挑战:能否完成对阿富汗各政治力量的统合;能否找到阿富汗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的治理方式;能否避免美国的二次干预并借此赢得国际社会的法理承认;能否克服自身在民族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帝国之间选择困惑的两重性矛盾。本文认为,需要关注塔利班再次建立伊斯兰国家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处南亚次大陆东端,恒河三角洲地区的孟加拉国,有一亿左右的人口,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85%。穆斯林的绝大多致是属于逊尼派的哈乃裴教法学派(该派占穆斯林总人数的90%以上)。孟加拉国居民的文化水平还很低,伊斯兰教仍然在社会意识形  相似文献   

16.
青海回族是中国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近代是青海回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关的回族碑记,对探索近代青海回族历史与社会状况、伊斯兰教在近代青海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世界各族群众都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在古代及中世纪,人们通过宗教或凭借宗教,创造出许多辉煌的精神财富,并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历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宗教领域,古代印度勤劳智慧的人民更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奇异的创造才能,他们乐于把旺盛的精力与杰出的天才贡献给宗教事业.“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真正以宗教为主要事业、为宗教牺牲金钱甚至生命的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大。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冲突之间以及宗教与社会福利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欧洲进行宗教教学?这是欧盟立项的两个重大研究课题的焦点。这两个关于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宗教的课题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主持,分别由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资助进行。第一个课题在三年的时间里已获得1200万瑞典克郎的资助,是此前一个有关宗教与福利的研究项目的继续,重点研究欧洲不同国家内多数人信仰的宗教对于福利制度的影响。课题主持人A.贝克斯特伦教授说:“下一步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欧洲正在发生变化,而大量的变化是文化上的变化。决策者们已经…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千多个民族,约30亿人信仰宗教。在我国,宗教文化将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其中新教(在我国亦称基督教)近年来发展尤快。据统计,我国新教徒1982年为3百多万,1988年已超过5百万。世人对新教徒的了解,通常是看到他们在教堂做礼拜,或偶有公开集会。但是,还有相当部分的新教徒过着“隐迹藏行”的宗教生活,他们一般不到“官办”教堂做礼拜,也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更没有公开声称自己是个基督徒,他们自有“民办”的  相似文献   

20.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