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洵、苏轼、苏辙与张方平关系密切,关键在于苏、张之间政治取向上高度契合、私人情感上有知遇之恩,而苏轼、苏辙对张方平其人天资、交游、人格的倾慕,使他们的交谊具有忘年之契的特殊意义,也使苏轼兄弟或多或少有美化张方平之嫌。  相似文献   

2.
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弱冠以甲科登第,并称"二王",由于家世、经历及文学才华而被时人比作眉山"二苏"。在清初特殊的家族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下,"二王"自觉追仿"二苏",表现在"磨勘之狱"与"二苏"精神上的契合,和蜀冈禅智寺唱和中文化上的认同。"二王"因此度过仕途的困厄,得到江南文人的认可与推重。  相似文献   

3.
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但在科举已成为士人入仕之重要途径的盛唐时期,这位平生夙愿是以布衣直取卿相的诗人,却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从而导致一生之政治悲剧。这一悲剧的原因除了李白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政治素养之外,还有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古代士志于道的文化性格,以及盛唐时期所彰显之儒道合流之士林风气。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5.
张燧《千百年眼》中有三十个条目源自苏轼、苏辙之文:或完全抄录苏轼之文,或简单删改、节录苏轼、苏辙之文。张燧抄录苏轼、苏辙之文的原因是:“二苏”相关著述在明代的刊刻,为张燧学术研究提供了载体;学术识见或学术观点的相近;明代中叶以后“苏文”评点热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但他的诗也不乏特色,而对苏辙诗的研究却甚不多见。在苏辙诗中,熙宁元丰变法时期的作品是其精华所在。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辙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彼此不同而又一脉相承,都表现了政争中不屈的精神。苏辙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北宋中期文坛,受政治变法的影响,其主流可说是变法时期的文学。苏辙诗又一次证明了当时文学的这一特质,他的诗是变法时期文学的一页。论苏辙诗兼论当时文学的性质,就是本文写作的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7.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前人多认为来自于对鲍、谢的学习,自然山川的陶冶和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文章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认为李白是在考虑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歌的传播对象后而创作的,因而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目的是为了制造特定声誉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皇帝的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9.
苏辙曾在<题韩驹秀才诗卷一绝>中评韩驹诗说:"我读君诗笑无语,恍然重见储光羲."对苏辙的这句评价,曾有学者不以为然.其实苏辙的评价还是能够成立的.韩驹诗与储光羲诗在"行针布线"--诗意的处理、安排上的确存在一定的相似处:不仅都注重诗意的流畅连贯,且都曾运用对比式描述.  相似文献   

10.
一、苏辙“养气”说之渊源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苏辙以“养气”为本的文艺观。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因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所以,要“持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是两宋文坛上最灿烂的一颗明星,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文化性格极具魅力,倾倒了无数的中国文人。他的性格内涵,源于他对人生思考的深还细致,源于他对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提起苏东坡的帝神.人们总把它归纳为儒、释、道三家的综合交来。他最亲密的弟弟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初好贯谊、陆背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悄然叹息日:“吾昔有见于中,日未能言呼风《庄子》,得吾心矣卜…··”后语释民书,深悟实相,参之初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从苏辙至今,这一看法已…  相似文献   

12.
黄景仁 (1 749- 1 783 ) ,字仲则 ,又字汉镛 ,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 ,乾隆时期诗人。他“四岁而孤” ,家境清贫 ,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 ,曾四方奔波 ,但一生怀才不遇 ,穷困潦倒 ,年仅 3 5岁 ,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有诗集《两当轩集》。黄景仁对古、近体诗均有所长 ,尤擅歌行与律诗。他的古体诗素来服膺李白 ,其性格、气质都与李白有相似处 ,但他能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从《两当轩集》来看 ,他主要师法“三李”、“二杜”。他的诗中 ,李白的豪放、飘逸 ,李贺的凄怆幽峭 ,李商隐的悱恻典丽 ,杜甫的沉郁顿挫 ,以及杜牧的风流洒脱 ,都…  相似文献   

13.
在李白一生中,从一事是桩著名的公案,因此案涉及到对李白的人格评价,所以对此加以辨明澄清极有必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应该说,李白从是出于自愿。这从李白所独具的仕进方式、侠士心理、济世大志及其从后的精神面貌诸方面可以印证:李白是一个“以个人为主体,以自由为本位”,“将一己之自由与国家民族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大诗人,不能以是否从来衡量和评价李白人格之高下。  相似文献   

14.
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篇、遗迹和传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安徽"李白文化"资源具有显性旅游价值、隐性旅游价值以及线路旅游价值。其显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安徽旅游资源的品位;二是可以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其隐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促进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能够改善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安徽"李白文化"资源还因为文化特色鲜明、蕴藏丰富以及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而具有独特的线路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文系年补正周裕锴苏轼的散文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掌握苏拭的出处大略、立身行实,研究苏文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对苏文的正确系年乃是至关重要的起点。但遗憾的是,苏拭文集历来无系统的编年本。宋人傅藻《东坡纪年录》(以下简称《纪年录》)等年谱仅零星...  相似文献   

1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何时、为谁而作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从中秋的本来含义,从苏轼中秋诗词的惯例,从苏轼与苏辙兄弟的情谊角度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应该是写给苏辙的;从该词表露的情感,从苏轼在黄州、儋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苏辙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儋州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其真伪和作意问题多年悬而未决,颇有争议.安旗教授在《李白词二首之我见》一文中,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创作规律,对二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这两首词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以后所作.《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萧起兴,心悲故国,都抒发着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反映着唐王朝的悲局,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8.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19.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清初诗坛,钱谦益与吴伟业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为时人仰止。他们的行藏出处也有相似之处,同样是身仕两朝,同样是大节有亏后心存忏悔以求补过。吴伟业的悔过自忏完全形于歌诗,一字一泪;钱谦益的自赎却与其复明运动相始终,不惟以诗明志。而他们对各自所钟爱女子的态度也折射出二人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