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从"可证伪性"分界标准看证伪和"证实"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否完全否认了经验“证实”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把“经验证伪”原则推向极端的片面性,理论界对此问题基本上作出的是肯定的结论。本文仅通过对“可证伪性”分界标准的分析,认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虽然突出的是批判和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与此同时,波普尔通过“可证伪度”、“确认”、“确认度”等概念对“可证伪性”分界标准的进一步说明,使他的科学方法论也十分重视科学理论的稳定性,从而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把否定和肯定、证伪和“证实”统一起来,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路翎在继承鲁迅开创的“心灵写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同时,力求有所拓展和创新。他试图通过“原始强力”的描写,去发掘人民精神中的反抗因子,发现人民“自我”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因此,当他笔下的人物受挫、失利或失败时,就不再像“精神胜利法”那样倒回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以强悍的力量去反抗外部现实世界,充分显示人民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反抗旧秩序的潜在力量,从而体现人民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是它多少有点脱离实际,并不像鲁迅概括出的“精神胜利法”那样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怪杰”法伊尔阿本德提出“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并将其观点概括为四个字:怎么都行。同时,阐释他科学哲学思想的著作名为《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要》,“反对方法”是其突出特点。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产生疑惑,“反对方法”是一种最广范围的“破”,即“怎么都不行”,而“怎么都行”则是一种最广范围的“立”。一个人的同一思想观点怎能用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概括方式?这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出发点,目的在于弄清“怎么都不行”与“怎么都行”的区别和联系。一法伊尔阿本德反对一切既存方法论。在他之前和…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解构: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前沿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该领域爆发了并正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有极端、温和与折中之分,但共同的倾向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既否定传统的作为实体的心灵范畴,又拒绝大多数唯物主义理论的作为属性、功能或机能的心理范畴,倡导一种关于心灵、关于人的更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至少可以看作心灵哲学和人学中的一种名副其实的本体论变革主张。这一“变革”不仅提出了心灵哲学和人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唯物主义的命运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为我们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和相关的人学理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概念:历史使命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则胜 《江汉论坛》2006,1(12):33-38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探讨,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人学理论研究的公设性前提。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逻辑方法、本体论方法、结构论方法、价值论方法、存在主义方法。虽然五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已经获得了重要共识,我国人学理论研究重心,已经由“人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向“人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论和“人可以是什么”的方法论问题。“人的本质”概念的探讨,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埃德尔曼对意识"困难问题"的新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意识研究已远远超出于“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等“苏格拉底式”的传统问题之上,而深入到了对“意识”的复杂意义及其所致的多学科、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索之中。区分意识的“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正是这种进步的表现。后一问题已成了当今意识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著名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等人历经15年构建了解决意识“困难问题”的新图景,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和思维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作者本人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针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以韦伯的“价值中立”为名,要求在社会科学中消除“道德专制”、强调经验科学的“纯粹技术性”等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批判。作者认为,韦伯不但没有为经济学等经验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提供任何理论依据,相反,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始终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目标上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文化价值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文章通过对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的理解,着重分析了经济学自然主义倾向中实际隐蔽着的“伪道德中立”。  相似文献   

8.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7,46(3):120-122
厘清杜威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我们理解杜威政治哲学逻辑结构的必要前提。他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杜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总体逻辑结构。在解决了哲学问题视域论证的基础上,他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核心问题:民主。因此,“哲学家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杜威政治哲学建立的“前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具体"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学术研究》2004,2(4):23-27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精神是“具体” ,是面对具体社会问题 ,揭示具体社会具体发展规律 ,为具体类主体变革具体社会服务的“具体”方法。马克思哲学“具体”超越了抽象文本学研究 ,反思具体、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出场路径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形态  相似文献   

10.
经钱钟书的阐发,“易”之三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其价值在于肯定了汉语的思辨特征,并将古代思辨哲学与西方阐释学相互打通而获得“阐释之循环”的现代方法论意义。诗之三训,诗与乐,诗之含蓄与寄托同样被赋予了现代意义,是感悟与思辨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廓清了诗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这些不仅体现了钱钟书汰虚课实的严谨学风,更体现了他以“打通”为特色的学术境界,是他治学思想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明确的方法论意识。然而,自"科学教育学"建立以来,尤其是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学者似乎更多的是在直接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上研究教育问题,对于这种方法在研究教育问题中的局限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教育研究与相关学科发生方法论转化的前提是,要把自然学科中的"数据"、人文学科中的"个体"和社会学科中的"群体"转变为"教育中的数据"、"教育中的个体"和"教育中的群体"。其中,"学习者的个体经验包"是确保这些数据、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科技意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及关心程度,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心理要素。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较为淡薄,影响其科技意识提升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制约、技术制约、效益制约和资金制约。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的基本环节;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重要环节;抓好采用科技的经济环境是强化农民科技意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按教科书所讲,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生产力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理论上早已迭成共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是否混淆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界限?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在意识、艺术、审美等问题的科学化理解方面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一种意识精神活动,对其认知神经基础和机制的探索成为科学化美学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将使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在科学的框架中获得合理解释。这一趋势合乎逻辑、合乎历史地生发出"审美认知"转向。中国当代美学应该适应知识的更新发展,在新材料和新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科学化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施穆勒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穆勒纲领被视为融合理论与历史的方法论,但它只不过是用社会意识去理解社会存在,而不是用社会存在去理解社会意识的唯心主义方法论。门格尔与施穆勒之间的“方法论”之争是“两小儿辩日”式的争论。德国历史学派作为讲坛社会主义者曾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鄙视和批判,他们也对马克思进行了诬陷。今天一些人希望借鉴德国历史学派的主张,以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这方面,德国历史学派也完败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真正把经济学变成历史科学的是马克思,而不是德国历史学派。  相似文献   

16.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7.
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意识基本功能的重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所不应被误解的领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的辩证要求和正确态度,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及理论意识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6,35(6):177-183
当代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科学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争论。在研究对象方面,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实体”,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在研究方法方面,经验实证方法处在主流地位,但是方法多元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科学观方面,自然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型的心理学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学科视角看,"法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法教义学的方法,也无法涵盖分析法学的方法、判例法的方法;从主体视角看,"法学方法"彰显了法学家的方法论,而遮蔽了法官的方法论;从职业技艺视角看,"法学方法"难以揭示法律职业的特性和内容。"法律方法"而非"法学方法"之称谓,更贴切地反映了法学研究向具有实践理性品格的学问、向司法实践过程、向法律职业技艺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孙晶晶 《理论界》2014,(7):108-110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韦伯认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客观性追求,而韦伯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分为"科学外"和"科学内"两部分将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