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而又长期未得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些语文刊物从总结经验入手,又在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从切身经验中指出,语文课不是汉语课,不是逻辑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三者的混合课;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滥用多媒体,忽视了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二是误用多媒体,忽视了语文课的个性特点。语文学习是让学生通过文字品味课文内涵,涵咏文学作品,而不是通过图片和影像感知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师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放在辅助地位,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谈语文课前导语李桂琴语文课前导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文与道”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语文课前导语同样可以实践这一原则.课本中许多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篇形象的思想教育范例,语文教师如何...  相似文献   

5.
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教学,就该实实在在.于是.大量形式单一的朗读、逐段逐段的课文分析充斥于课堂.渐渐地.不少语文课堂成了枯燥的代名词,让众多学生的兴趣游离于语文课堂之外,也让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孩子心目中的语文课堂应当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自己。从教十多年来,我上过无数次语文课,也听过不少语文课:有名家的.也有普师的;有老年教师的,也有青年教师的;有精彩的.也有失败的……总结这众多的语文课,结合平时和学生所作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我从中得知,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课应当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主要课题.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使语文教学合乎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必须重塑自我,更生自我。为学生开辟春意盎然、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众…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的任务的精要概括,那作文就是管“会写”这一块,它恰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才能省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课文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作文教学却是“春风不度”,旧鞋老路.依然是学生写,教师改,依然是教师耗费大量精力详批细注.精批细改,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提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在作文教学方面延续着,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否则,作文教学就会拖语文教学后腿,语文课改就可能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11.
很多语文教师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语文课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缺少吸引力.于是老师感慨语文难教,学生抱怨语文难学.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象呢?首先要针对学习的主体一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全情投入,积极配合教师讲课,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导入是重要因素。导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要从教学目的出发,进入教学重点。导入要吃透学生心理和教材特点,采取更活多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是以交际语言教育为根本的母语教育。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是言语课。必须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静态的语文知识上.而严重忽略了口语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说话困难。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发言,有的学生说话结结巴巴,缺乏条理性。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都作了调整,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能力这个工具,也不可忽视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多元的,但毫无疑问,语文数学中,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其核心任务。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其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不是语文课,那是政治课、历史课、美学课或者自然常识课。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在加强“双基”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智力的提法,无疑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智力呢?智力的内涵包括哪些?眼下还是众说不一。我们常说的人的智力,除先天因素外,实质是指人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注重开导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首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指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的兴趣及热情有很大关系。如果学生的求知欲很低,对智力活动的兴趣淡薄,就必然缺乏学习动力。同样是语文课,同样是智力相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结果总是兴趣浓厚的那些学生学得快,学得好。因而,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语文跟其它学科的密切关系,以及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固然要反复说明,但更为重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指在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学生向老师、学生向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其中思维能力又是极重要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文课应当紧密结合字、词、句、章以及写作知识的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的读写教...  相似文献   

18.
分析新课程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是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梁倩 《新天地》2011,(12):470-470
语文,我们的母语,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它充满着诗情画意!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语文教育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高雅文学素质的培养、高超语文能力的造就。所以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它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我想,只要我们用心的在课前、课上、课后多加一加,减一减,语文课就会真正意义的归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