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在性爱文本上呈现出三个文本交替出现的历时性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的性爱/政治文本,性爱成为"革命"的附丽;新时期思想解放后的性爱/道德(伦理)文本,重"情"而轻"欲",以"情"代"性"20世纪90年代后的性爱/自然文本,开始对两性关系作自然人性的探索.这三个文本的交替出现,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异化和爱是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而爱的理论则是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归宿。弗洛姆把“爱”看成是消除和克服人的异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灵丹妙药”。考察和分析弗洛姆关于爱的根源、爱的本质、爱的要素和爱的能力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弗洛姆“爱”的理论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其中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又是不切实际的,具有抽象性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以精神分析为武器探索人性深层的奥秘,不落俗套地确立人本视角、展示灵肉冲突和揭示性变态、病态心理,表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迥别的“内视性”特质,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英语文学中的非诗意性性爱描写源于性的生物性凸现,源于现代社会里性爱的符号意义转换、性爱与自我关系发生嬗变。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合目的性演变决定了性爱的非诗意性同样有其内在的诗意。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爱与文化学相结合,讨论了东方传统孕育下的爱的哲学,着重论述了古代印度与中国爱的哲学之异同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的轶事、婚恋史及名著、名作的剖析,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及其性爱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就"道德的重建"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晚上本来是亲密场,看完一场电影之后的我们知道回家还有一场性爱大餐。路上我甚至能感觉到他不断摩擦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世界,性变成了一种很容易发展起来的关系。通过对"网络性爱"的实证研究,提出网络是性爱的媒介,也是新兴的性爱空间;网络让"性爱"的多元价值得到了实现,也让性活动这种本来应该包含亲密关系的行为变成了纯粹的身体欲望满足与纾解,完全脱离了世俗的道德与规范,成为一种"狂欢"。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爱的哲学的典范代表。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 ,赋予了冰心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份稚拙的童心 ,使她能从童年经验、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中提炼形成自己的爱的哲学 ,并在母爱、童心、自然这爱的哲学的表达模式中处处浸润着晶莹剔透、天真烂熳的童心 ,透示出单纯明朗、活泼跳动的儿童视角  相似文献   

10.
组成人性的任何要素都具有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个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类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分别就是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及类人性与其他物类性之间的关系。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存在互相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式的爱”不是空洞的精神爱恋,“爱”以超越感官的绝对形式出现,恰恰是为了确立真正的美和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深层含义:超越性、人格性和善的目的性。爱的本质就是创造自己不死的能力(生命)以及与生活世界中不变的东西的结合(存在)。  相似文献   

12.
爱从道德上有其固有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自爱——仁爱——兼爱——民胞物与之爱。所谓自爱,就是指自己对自己、个人对个人的爱;所谓仁爱,就是指爱人;所谓兼爱,就是指不分人我、不别亲属、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持续不断的永恒发展过程。爱的道德之境是无止境的,但是每前进一步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相似文献   

13.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和社会的本质是在现实的活动中相互生成、相互规定、内在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亦充满了矛盾.别尔加耶夫以其个性理论为基石,以悖论的方式表达出在性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即性本体悖论、性知识悖论、性行为悖论及性能量悖论.别尔嘉耶夫认为,通过纯粹否定的禁欲主义生活并不能战胜性欲,并不能解决性之悖论困境,只要通过爱情的超越,通过个性与个性结合中的自由创造,使性的欲望改变为精神的体验,才能真正使性从客体化世界的迷恋中超脱、升华,使人成为一个完满的个性,从而超越性之悖.  相似文献   

15.
以文本批评为基础,以主题探讨为主线,对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产生重要影响的英国著名诗人W.H.奥登以爱为主题的部分诗篇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加深对这位诗人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引起有兴趣的读者对这位诗人的深入研究和评判.  相似文献   

16.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物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沦落为该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商品价值的沦丧使得人的劳动成了与人相对立的异己性的东西,从而隐没了人的劳动价值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主体性与主导性。通过分析物化现象对人的情感、想像力、思维、人格以及人类幸福造成的影响,揭示出人的主体性是如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扭曲、被淹没,直至最终导致人类幸福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对物种的道德考问是一种现代话语方式,它已成为当今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是有道德的存在物。人把同情、善心给予非人存在物是人性之必须,并非出于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或人的功利。  相似文献   

19.
人类初始,由于人对大自然的充分依赖,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