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是关键的大后方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从农业发展的要素条件看,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用水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经济作物种类众多,是畜产品的重要基地。1938年,四川粮食产量1797.5万吨,棉花3.7万吨。十四年抗战期间,全国大批军民迁徙到四川,许多机关、学校也搬到四川,四川在保证军需、调节民食,稳定物价、安定大后方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近期 ,笔者对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了一次调研 ,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 ,找出川渝经济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结构方面的差异 ,感受重庆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感悟重庆经济发展对四川工作的启示 ,思考川渝携手共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川渝经济比较四川、重庆位于祖国的西南部 ,重庆直辖仅从四川当时的 2 3个市地州划了 4个地区出去 ,因此其面积、人口、所辖县区都远不及四川。 2 0 0 1年 ,四川幅员面积 48 5平方公里 ,重庆仅 8 2平方公里 ,四川相当于 6个重庆市 ;四川常住人口 863 9 6万人 ,重庆 3 0 97… 相似文献
9.
谢涿云同志的《十年耕耘、十年收获》,我看了三遍,很受启发.一个县的统计工作能搞得这样活,确实很不容易.青浦县运用了《上海青浦之最》这本小册子(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一种独家经营的特优统计产品”)在统计战线上,抓住了最佳结合点,把全县热心于统计工作的企业家,优秀统计干部,甚至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个人及其所属单位都组织起来了,把他们的资料、成绩和照片都刊登在这本小册子上加以宣传、发扬,使被刊出者有一种很强的光荣感,不仅提高了该县统计工作的地位,也使社会各界都更重视了统计工作.这样的小册子,领导满意、企业家满意,统计工作者自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党的十四大以来,青浦县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生机盎然,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各行各业兴旺发达.作为记载这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海青浦之最》,也是年年有变化,岁岁有新意,成为一本反映青浦经济先进水平的光荣册,一本社会各界了解青浦、投资青浦、开发青浦的宣传册.每每拿到新出版的《上海青浦之最》总让我们这些步入暮年的老人,感慨万千,无限欣慰……”这是由青浦县商榻乡供销社统计师薛润瑚同志给我们编辑部寄来的《上海青浦之最(1996)》读后感.确实,一年一集的《上海青浦之最》为我们传递着青浦县经济建设的最新信息.十年来,青浦县统计局和青浦县统计学会的领导,对这一统计界的拳头产品,关怀备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排上,处处精益求精,力求至臻完美.作为这一产品的开发者——青浦县统计局原局长、现任县统计学会会长、高级统计师谢涿云同志,只要一谈起《上海青浦之最》,他的话匣就关不住,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读者不妨和我们一起听听他的述说.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中国工业统计十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南巡讲话”至“十六大”的十年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可喜的健康发展,其中工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回顾十年间,工业统计的变革,同样无愧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