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晓林 《学术交流》2006,(9):140-144
元末明初《老乞大》《朴通事》中的“那”字类疑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是非问句和表示反诘的是非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吗”。另一类为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呢”。以上看法对前贤的观点作了补充。从历时角度考察,使用“那1”的疑问句至迟在魏晋时期已出现,使用“那2”的疑问句至迟在宋代也已出现。“那”字类疑问句在元代和元末明初使用频率较高,但它在明代以后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2.
《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疑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个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3.
曲殿宇 《学术交流》2012,(4):161-163
"已经"和"曾经"的语用功能从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理论入手,表现在:"曾经"句的话题是静态的,往往简单,"已经"句的话题是动态的,相对复杂一些;"已经"往往可以表示非真值性的完成,"曾经"往往表示真值性的完成;"曾经"表示正向强调,"已经"表示反向强调;当"曾经"在表示衔接功能时,"曾经"可以出现在句首,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已经"不具有衔接功能。在句类的选择关系中,在陈述句中,"已经"句具有叙述功能,其最终目的是传达语义的延续性,表示的语义是客观的,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而"曾经"句用于对过去某事的追溯,起到回忆或叙述的功能;"已经"能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里,"曾经"能用在是非问和选择问中。  相似文献   

4.
论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十分明显。就哪特指问而言,一方面,哪里和哪儿表否定时既可言他,用较强的否定语气表达不满或不屑等感情色彩,又可曰己,用较弱的否定语气表达自谦。另一方面,哪+动已词汇化为话语标记,成为表达否定的一种固化格式。哪作为疑问焦点的功能渐趋弱化,而否定的语用功能却越发凸显。这种由表疑问的功能,衰变成表否定语义的格式固化现象,源于哪+动否定用法的高使用频率。这不但诠释了词汇化的固化格式的形成原因,同时也体现了疑问句跟否定句在对命题真值否定功能的一致性,这一共性建立起疑问和否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夷坚志>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11年以前只言片语式的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前,集中在<夷坚志>作为白话小说、戏曲文学的故事本事考证;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范围扩大,从文献、文化、民俗等角度展开,涉及版本、成书、辑佚、作者小说观、故事内容等各方面.整体而言,虽成绩良多,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尚有许多可开拓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其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稳定的学术派别存在,具体地说,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个体融入到西方学术界,但其学术创作仍然有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烙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70年代后欧美新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于:其一,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其二,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设计;其三,对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7.
"后期现代"(Late Modernity)是很多文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当今(西方)社会.例如,哈贝马斯、吉登斯、吉恩等."后期时代"与"后现代",不只是两个术语的区分,而是对当代社会性质的两种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立春 《学术交流》2008,11(4):150-152
凌叔华崛起并成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等齐名.她以准确描写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而赢得美誉.30年代她又作<女人>和<小哥儿俩>两本小说集,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描写的新女性更是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探讨.从这些新女性的命运角度探寻,我们把她们分成两类:争取独立的新女性和复归故道的新女性.在这些新女性身上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又体现了女性争取独立话语权过程的艰难性.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凌叔华关于女性的创作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她的创作体现了五四以来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的延续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文学史并没有给其公正的评价.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其小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动员式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万春 《社会》2008,28(3):156-179
新制度经济学并不足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浓厚的动员色彩,是一次动员式改革。这次动员式改革既不同于以群众运动为代表的组织化动员,也不同于市场转型背景下的准组织化动员。该动员式改革采取了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改革过程中动员与制度建设相互作用;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动员的影响。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启动是作为动员式改革的非意图性后果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王永 《创新》2012,6(1):101-105,128
行政强制及其三个子概念的划分,面临着尚未解决的学理疑问。采用纯粹文义解析的路径,重新审视学界共识中的行政强制及其三个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作为类概念的行政强制存在着子概念划分标准的混乱。为克服概念理解中存在的逻辑标准混乱,应当遵循修辞规范和逻辑常理,通过"达成类概念、子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的基本共识;统一子概念的划分标准;选择恰当的标准内容;寻找合理的分界点;确定简洁明了的名称"五个步骤,重塑行政强制及其子概念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朝鲜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不同点是:两国经济在半个世纪里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朝鲜则相对滞后;两国发展经济手段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拉大;朝鲜自然资源丰富,韩国则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2.
民初的乡村组织与基层调解——以奉天省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以来,随着国家权力深入乡村,新型的基层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话语对调解这一高度自治性和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奉天省的区村长民事案件评议制度表明,随着基层乡村组织进一步被国家权力所渗透,调解组织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在组织形态上,呈现一种组织化、制度化和官僚化的趋势.但这种"非民间化"趋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在调解方法和程序上完全体现出国家的意志.奉天省的经验显示,在习惯和法律有冲突时,调解者更常常站在习惯的一方.而对国家法律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组织形态上的"非民间化"趋势跟调解方法和程序上的"民间化"特性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初基层组织在政权化的过程中所保留的绅权属性.  相似文献   

13.
爱的接触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对人类交流学做研究,交流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方式。我们经历、学习和生长在两种交流形态中——自我交流和与他人交流;而在这两种交流方式中,又都具有客观的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元素。言语交流是指言词表达(说、写);而非言语交流大致可划分为7种(空间、嗓音发声、接触、身体语言、能力精力传递、眼神、时间和适时速调)。事实证明在所有的交流中,百分之六十五源自于非言语交流。所有的非言语交流规范又似乎都是双向作用的。例如:接触和能量精力的传递是非言语交流中最有力的两种代表形式,  相似文献   

14.
伍依兰 《社科纵横》2008,23(9):114-115
本文主要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表现为:包括超越传统的二元逻辑;重新认识语言符号;借用"异延"等独特概念;模仿解构批评模式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导致中国农民长期受歧视的制度性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出现了农民因身份而受歧视的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因违法征地造成大批"三无"失地农民;二是在城市里农民工备受歧视.给农民"国民待遇"是中国政府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为此必须切实采取下列两项对策:一是确保村民会议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决策主体;二是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不应低于国际迁徙工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赵清爽 《学术交流》2007,(3):189-190
卢禹舜新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画坛·60一代———卢禹舜》,收录了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国画36幅,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系列:《静观八荒》、《唐人诗意》和《欧洲记行》。这些画是卢禹舜绘画的精华,是他勤奋的结晶和追求的硕果。看了卢禹舜的山水画,心中想到两个问  相似文献   

17.
宋振军 《学术交流》2012,(Z1):104-105
音乐在20世纪较之前的若干世纪而言,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不仅使人感到意外,甚至会让人惊讶、不解。不由得不让人有所疑问。其实,艺术的命题是多少年来都一直被人们所议论的,苏珊.朗格这样定义艺术:"所谓艺术,就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性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些必读的学术刊物,以了解学界的研究动态.<学习与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高,能及时反映学界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追踪;  相似文献   

19.
刘宁 《唐都学刊》2009,25(4):29-33
<史记>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从组织形式、具体内容到主要方法,<史记>叙事凸显着立体叙事的特点;二、<史记>叙事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整合的精神,体现了宏大叙事的特点;三、<史记>的叙事视角是集合了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以及戏剧性外视角的某些特性而又富有中国历史叙事特色的一种视角类型;四、司马迁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中存在的对立思想、对立人物、对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叙事中的反讽意味;五、<史记>人物传记中存在"声音"的复调、"文体"的复调.  相似文献   

20.
<帝国>一书提出了21世纪的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化时代左派的后社会主义战略,其理论体系由"帝国"、"生命政治权力"、"非物质劳动"和"大众"4个基本概念组成.<帝国>理论在政治上属于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在哲学上属于超后现代主义;在战略上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