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随着译员主观能动性的凸显,译员的主体性理论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口译员主体性的发挥并没有在翻译实践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理论中对口译员中立原则的强调;使口译员在翻译实践中不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本文通过探讨译员主体性及其发挥,阐述译员达到完全中立的困难性;透过口译的现场实例揭示主体性与创造性叛逆之间的必然联系,探讨在口译特定场合打破中立原则、合理运用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口译员的主体性是口译员为了实现交流双方的交谈目的,在口译过程中尽量克服受动性而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发话方原意的琢磨,对听话方接受水平的预测,对话轮转换的把握都是口译员能动性的发挥。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辨证统一,因此,同样必须重视受动性对口译员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口译训练涉及到一系列的技巧训练,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听辨训练。作为口译实践的前提基础,口译员的听辨能力决定了其口译的质量,成为评价口译员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口译训练中要加强口译听辨的训练。本文提出了口译听辨信息逻辑化的认知方式,并给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口译员的语言能力决定着口译工作的成败。口译教学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点组织实施。精心挑选训练材料, 在模拟场景下组织学生进行高强度的口译训练则可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口译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口译员是通过以科学的、准确的方法及艺术的语言,在两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本文介绍了口译的分类、概念、流程,根据衡量口译的六大标准,得出口译应该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培养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结论。并提出了可行性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海莉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112-113,120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翻译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翻译服务,但是考虑到时间成本和效率成本,电话口译成了中国口译服务的一个新趋势。随着通讯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与普及,电话口译同样也可以克服非言语上的缺失。通过对电话口译员的系统培训及其自身知识的储备,克服零准备的挑战,并严格遵守口译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保证口译公正和口译信息保密,因此,电话口译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及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口译员并不是简单的对不同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工具,不是仅仅进行点对点语言符号的接收和输出,而是对不同地域间文化进行交流的衔接纽带,是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和衔接者。口译员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翻译技巧处置原语,调节语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尽量克服被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以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具体分析了口译员主体性在口译实践三个阶段中(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和译语输出)的发挥,但也应指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不可能是无限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主体发挥有很大的限制,在口译员发挥主体性期间,必须对跨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解决诸多导致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原因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衔接与对接,努力降低文化内在矛盾和影响,才能真正建成打通联结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口译员和口译使用者是口译活动中的核心因素,因此他们对于口译的期待和评价是口译质量评估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成果,本着口译教学应与口译研究、口译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结合口译教学现状,针对质量评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系列口译教学建议,旨在使口译教学尽快与市场挂钩,满足市场对合格口译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口译的职业化,建立客观可测量的质量标准成了口译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系列口译质量标准参数,但还未能就适用何种类型口译的质量模型达成一致。在口译教学中,为了培养能够在市场上可靠工作的口译员,口译质量标准的构建必须充分了解专业标准以及口译用户对质量期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阶段、对象,制定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角度入手,阐析了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以及意向意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认为在口译中应注重和加强发话者和译员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3.
口译理解过程中的心理噪音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译译员在双语交际过程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由于其身份的必要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国内外出版的口译论著和译著中在论及口译理解时都要求译员做到:听力好;精通讲话者所用的语言;熟悉讲话者所属国的文化背景;了解讲话者所属国在发音和用词方面的特点;了解讲话的主题并且具备广博的学识。然而,在口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做到这些,有时仍然难以胜任工作。究其原因,祸首乃口译理解过程中的“心理噪音”。本文用口译实例阐述了由于译员缺乏心理期待或作出错误预测而造成的“心理噪音”在口译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用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和巴黎释意派理论分析其作用的原因,并探讨了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有针对性地训练和练习。  相似文献   

14.
译员的记忆能力在口译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始口译前,译员依赖长时记忆进行知识储备,扩大背景知识;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依赖短时记忆记录发言人所表达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加工和再现。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译员的这种记忆能力可以得到强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言语交际中的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话语角色,特定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除了承担"话语角色"外,他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身份也会在言语交际中显现出来,形成交际角色。网络言语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现象,本文讨论了在网络言语交际中交际角色的选择性特征、交际角色的作用以及交际角色的转换。透过网络言语交际的角色以及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的交际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功能,它注重言语者和听话人的相互关系以及言语者对所言的态度。语言的人际关系在于:人们通过它建立并维持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言语者与听话人特定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言语者选择特定的语言变体完成其交际过程,实现其交际目的。或者说,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角色变化决定着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的言语变体。将从社会情景、教育背景和个性特征方面对语言的人际功能理据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语言符号的人际功能理据。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社交语用失误的解读必须考虑交际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认知心理状态不同的交际者对彼此制约交际的社交文化规约的心理可及程度较低,加上交际的瞬时性和省力原则的作用,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的判断可能与听话人的真实认知语境假设选择不符,使得听话人推理出的说话人交际意图和说话人真实的交际意图不一致,从而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8.
唐通事是日本江户时代长崎贸易中对从事汉译人员的通称,唐通事职责重要,社会地位崇高,贡献巨大。唐船贸易长盛不衰的原因诸多,但唐通事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主要探索唐通事产生发展的渊源、构成,阐述分析唐通事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涉及到译员解码和用译出语再编码。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的传播质量受物理和语义噪音的干扰。在英汉口译中,语义噪音干扰了译员对原语的言内、言外信息解码的准确性。要最大程度排除语义噪音的干扰,译员必须提高跨文化意识,做到从源语文化的角度解码信息;加强语境的识别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别语义,排除语义噪音干扰;树立语域意识,提高预测能力,降低语义噪音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试论缩略语的理据:省力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缩略的原因是为了使语言的使用经济、省力,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省力"的内涵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和原则对汉语词语进行缩略可以达到"省力"这一目的?这些问题为汉语缩略语的研究者们所忽略。事实上,"省力"涉及言语交际的双方言者与听者。言者为了省力将词语缩略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听者在理解上的省力,因为如果缩略语的形式让听者费解或误解便会导致不成功的交际。因此,词语缩略所采用的方法和原则必须使得言者与听者达成平衡和默契,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