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学术界对赛珍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初始期、低落期和恢复发展期.在赛珍珠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赛珍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赛珍珠作品所反映中国现状的评价、关于赛珍珠的文化取向、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思想等问题.近70年来,对赛珍珠的研究已超越了文学范畴,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材料,更新观念,从史学角度作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8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隆重举行赛珍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暨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在这次研讨会上,大量赛珍珠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生力量呈现出来,研究思路较以前有很大拓宽,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从对赛珍珠作品的研究转向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把美国看做她的“母国”.把中国视为她的“父国”。中国对赛珍珠的介绍其实早在1930年就开始了。回顾这70多年的介绍和研究赛珍珠的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生在美国却长在中国的美国作家已经回到了她的“父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赛珍珠传播中国文明、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分析,阐述了赛珍珠作为文化桥梁和大学文化的国际使命之间的关系,以及赛珍珠博爱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关系。宿州学院校训中的“友善”“务实”与赛珍珠创办“欢迎之家”并亲自践行她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把赛珍珠的精神内化为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来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保留了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致力于探讨影响其翻译的一重要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对赛珍珠翻译策略的影响、对赛珍珠翻译风格的塑造和对赛珍珠翻译过程鲍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1933年11月15日致姚克的信中曾对赛珍珠作过评价。今天看来,鲁迅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而且不是对赛的全面评价。赛珍珠成就卓著,但她始终不能跳出自身经历的局限而将问题放到广阔的历史、现实背景中去探究,因而鲁迅说她反映的是中国“浮面的情形”是比较中肯的。但由于鲁迅对赛与基督教的关系了解不深,因而鲁迅以“女教士的立场”评价赛珍珠是有些偏颇的。  相似文献   

9.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与赛珍珠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论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赛珍珠文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描述与分析,客观地揭示出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喜欢赛珍珠的人都可能会说出赛珍珠和林语堂之间的交往,赛珍珠和老舍,晏阳初,甚至徐志摩的交往。赛珍珠和鲁迅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有文字可考的交往,但鉴于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殿堂的地位,在一封书信对赛珍珠的简短评价,影响了此后中国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笔者试图从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两人各自的成长经历,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分析鲁迅先生的评价以及两人不同的文学视角。从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赛珍珠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以及研究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19日,"中国镇江赛珍珠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召开,专家们的发言和提交研讨会的论文涵盖了赛珍珠研究的诸多方面:对其文学作品的文本研究;对其创作中的辩证思想的研究;对其创作从语言学、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对其生平资料的研究;对赛珍珠研究在当代意义的探讨等等。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了赛珍珠研究,将成为赛珍珠研究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评论界对赛珍珠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传教士的女儿,又在教会办的学校里教过书,充当了文化上的侵略者;有人批评她把苦力和保姆当做中国人的代表,把中国人写成半边黑半边白的形象,丑化了中国人;熊玉鹏在题为《赛珍珠与中国小说:读〈大地〉》一文中认为,她的《大地》三部曲谈不上是史诗,因为它偏离了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3.
以赛珍珠的《我的中国世界》为例,从赛珍珠与鲁迅,赛珍珠看汉人与满人之关系,赛珍珠看中国传统教育,赛珍珠看"五四青年"及"五四新文学运动",赛珍珠看中国女性解放五个方面对赛珍珠与中国文化的隔膜进行了探讨。认为,与同时期的中国女性作家相比较,鲁迅所言"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有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四月六日下午。在祝诚副校长的召集下,本校七名对赛珍珠研究颇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图书馆会议室座谈了关于深入开展赛珍珠研究的事宜。座谈会始终气氛热烈,大家热情很高,畅所欲言,谈论赛氏研究的意义,一致认为,镇江师专作为镇江高校大科学术力量的集中地,对赛珍珠这位在镇江生活、工作过十八年之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研究,实属资无旁贷,应,、上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为尽早拿出硬朗的成果,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很有必步集…力量从学术的角度一起来进行研究。镇江师专赛珍珠课题组就此宣告成x。目前,过题组由七名成…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主要是一位作家,但她也称得上是一位作家型学者,至少是中国小说研究者。不过,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并非如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始于《中国小说》(1938)这一受奖演说。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她就有系列专论发表,《东方、西方及其小说》即其一。在这篇原也属演讲稿的文章中,赛珍珠从发展途径、结构和形式、意义和目的等方面,就中英小说之异作了初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本文在全面认识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的基础上,对赛文的观点作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局限性、其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赛珍珠及其成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对18~24岁的大学生以两种途径进行调查问卷,一是在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论坛以及个人博客上发帖;二是随机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宿州学院等高校进行实地散发问卷。结果显示,有29%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赛珍珠,26%的人只知道她的一些经历,但没读过她的书,对她很了解或感兴趣的人仅占3%。有17%的受访者曾读过赛珍珠的书,除《大地》以外,绝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赛珍珠的其他作品。受访者中,有41.2%的人知道赛珍珠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有54.2%的人不清楚赛珍珠的其他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赛珍珠的宣传不够,她和她的成就在课本、书店和互联网出现频率小,导致大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提高赛珍珠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需要在坚持文化包容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她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成就、慈善和博爱情怀。  相似文献   

17.
《大地》中赛珍珠的宗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胡风和伍蠡甫对赛珍珠《大地》批评的辨析,试图说明赛珍珠在《大地》中没有采用传教士的宗教立场,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王逢振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32-35,54
赛珍珠因《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融合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和读者反应等理论观点,对关于赛珍珠的偏见进行扼要反驳,并对《大地》的成就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创作的成就和意义;同时结合赛珍珠的作品联想到当前的农业问题,对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综合评价旨在引发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赛珍珠从历史入手,追根溯源,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使自己的研究深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层面;她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公正地品评其得失;同时,她的研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良好的跨文化素质,凡此种种,对于人们从事跨文化研究均有很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纪念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暨镇江市国际友好交流大会期间,2008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本次研讨会取得了新的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史料的挖掘与历史的考察、文本的阐释与比较意识的增强、对赛珍珠思想的探究与文化精神的凝练诸方面,并由此将赛珍珠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