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以积极姿态实现当代转换过程中,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是历史之必然,理性之选择。笔者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内涵、环节、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融合发展",深刻阐释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处辽宁中部的辽阳,民间口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辽宁民间口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辽宁应当坚持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民间口头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打破区域文化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开发模式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融合转变,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铸就文化新品牌,向文化辽宁坚定迈进。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深度的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所担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有理性的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有所包容和借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自强,首先表现在文化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要树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推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助力内容生产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产业链创新与融合发展,促进经典普及与大众参与,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从高质量发展诉求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还存在文化产品品质不高、呼应现实需求不足、模仿有余而原创力不强等问题。文化管理部门和产业机构应从强化数字技术载体与平台作用、发掘传统文化与时代观念契合点、结合艺术普及促进文化创造通俗化年轻化、增强可视性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水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与文化融合背景下发展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历史文化基因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粤东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提出创新绿色发展,协调共享发展,推动开放发展,制度顶层设计,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和产业聚集等发展对策,旨在拓宽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研究视野及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的产生具有现实根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依据之一。虽然"融合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它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消融了,从理论和实践的"合理间距"看,"融合论"追求无缝隙的做法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和"融合"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只有坚持"结合",才是思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正确视角。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倡导综合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统一,是对解释学思维方法的创新。视域融合理论视野下应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明确历史根基,彰显当代价值,追求人类高度。审视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时间间距造成的随意性,有限视域影响了深度,视域排斥加大了难度等发展问题。应通过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移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殊品质,是两者相互接纳、契合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的共通性,则为两个异质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内在精神支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既要挖掘两者的价值契合性,也要利用好两者的互补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维度、思想学术维度、社会实践维度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文化超前或滞后于所伴生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时,通常会发生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1.
论东亚三国西学成果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东亚三国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东亚各国的文化差异,即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显现的东亚各国文化的传统特性。通过分析得出,东亚三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是导致三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西学成果及水准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村民自治中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其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着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的问题。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是构建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但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意识形态的断裂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以走出村民自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性的思想成果.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合时代诠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既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与各种实践探索、融合创新相始终,表现为一个文化选择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与文化选择。城镇化背景下传承历史文化应具有三重视野:一是传统视野,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以本民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去展开和实施城镇文化建设的蓝图;二是当代视野,立足当代文化发展需要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人本视野,不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发展,都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传播中呈现维模、适应、竞争、融合的文化态势,进而使得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文化互动中相抗衡,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占领世界网络文化的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才能得以整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徐玲 《学术论坛》2007,(1):139-142
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民族在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保持始终不变的尊崇与虔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种兼容与传承的双重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东西方汇流文化的“和洋结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古镇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其具体表现形式种类繁多且各所蕴藏的内涵也极为丰富。本文从古镇概念入手,提出了古镇文化概念的具体界定以及针对古镇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在分析古镇旅游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进而着重对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新玉 《兰州学刊》2003,(5):164-165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备受各国关注 ,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民族化关系 ,即如何既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化 ,又使自己的文化与国际文化、世界文化相融合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化的发展基本趋势可以说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 ,又面向世界 ,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世界各国在文化的交融中共同进步文化交融使得各国文化相…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也是发展旅游活动和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旅融合助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已成为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文旅融合战略下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的繁荣和文化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旅游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将具有发掘潜力的旅游地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深度融合文化传统元素进而开发一系列具有优质文化品牌的旅游活动项目,赋予旅游活动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传统底蕴,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旅游地文化广泛传播,也有助于通过文旅融合、以旅兴文,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文章首先阐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中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两种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两种文化从分裂走向融合的过程正是人的发展从片面走向全面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