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银行的影响下,清政府地方外债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燕 《江汉论坛》2013,(8):82-89
晚清财政因军费、外债、偿款等巨额支出,导致财政窘乏,清政府已无力在原有财政范式下,从根本上对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只能增加新的税项,竭力搜刮民脂民膏。在财政支出变态性增加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也变态性增加,新的税种不断涌现,杂税名目纷繁。晚清杂税在财政史上是一个繁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资本原始积累的路径主要有两条 :对内剥夺农民 ,对外对殖民地残酷掠夺或举借外债。晚清在早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政策路径都出现了严重失误 ,从而导致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失败与清帝国的败亡。  相似文献   

4.
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沪宁铁路成为官办外债铁路的原因1895年,临时兼任两江总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出沪宁铁路全路建筑计划。在最初的沪宁铁路建设方案中,张之洞只是主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筹一段之款”,“办一段之路”,并无借外债修筑该路的意图。但是,沪宁铁路最终却演变成了一条官办外债铁路,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使沪宁铁路建筑计划的实施面临着官款难筹的窘境。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大量军费开支及战后对日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在战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正如清政府户部奏折所反映,“方今国用匮…  相似文献   

5.
清末政府税收政策调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农民运动和战争赔款给清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压力,原有的财政体制面临崩溃。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财政问题,清政府在财政整理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有的税收政策,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税收现代化的进程,改善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6.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军费开支激增。清政府虽采取了乞借外债、筹借内债、开办捐例、滥发铜币与纸币、停办“不急之政”、克扣京官廉俸等“开源”与“节流”诸科措施,但其财政仍很快地崩溃了。1911年底,清...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推广捐例、发行纸币大钱、举借内外债务、增加各种赋税等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厘借款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俄国政府向清政府承搅的一次数额巨大的借款,在清廷外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四厘借款谈判是由清驻俄公使许景澄出面交涉,由于他的爱国热情和外交努力,使得这次借款,从息扣上看,无论是同以前还是同以后的借款相比,相对而言都是扣少息低。四厘借款大大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为后来借款提供了扣少息低的先例  相似文献   

9.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欲驶向现代化,作为导航者的领导集团非常关键。然而,自大、愚昧、冷漠、固步自封的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失去启动中国早期现代化闸门的机遇。1840年在西方列强枪炮的威逼下,被迫打开国门;然而,清政府统治者不愿牺牲任何自身利益,不但没有经过自身的变革成为现代化的导航人,而且成为早期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从而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清末外债对政治经济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外债的排拒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尽快偿还外债被认为是摆脱列强对华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商人团体在筹还国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彰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民间社会,或者政府和以新式商人为主体的新式社会组织在利益诉求方面产生了复杂的博弈关系.清政府在外债政策上表现出无为倾向.商会虽然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角,展现了社会动员能力,将筹还国债作为迫使清政府加速完政进程的法码,但是,现实却使他们处于两难之中,最终使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11.
宋菊翠  张铁石 《理论界》2006,(8):259-260
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承担着巨额的中长期外债。借用中长期外债的企业,由于债务剩余期限长,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外债安全的重要基础,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外债安全,加强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两部分内容。在孔祥熙看来,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 :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在孔祥熙看来 ,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 ,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 ,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 ;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 ,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还反映了他和宋子文的个人矛盾  相似文献   

14.
对左宗棠筹借外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光之际,在清政府财政极端竭蹶的窘境之中,左宗棠为了抗击英国、沙俄帝国主义所豢养的走狗阿古柏的侵略,收复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新疆,恢复新疆战后的严重创伤,发展社会经济生产,自1867年5月至1881年5月,曾六次出面假手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胡光墉先后向英国资产阶级财团汇丰银行、怡和洋行及丽如银行等筹借外债,债款总数达银1595万两,即所谓“西征借款”。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照历史主义的原则,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考察T 1901-1911年清政府主持领导的这场改革运动,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不变亦变,变亦变”,“不变则亡,变亦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进步色彩的改革运动。它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终点,又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贫困化”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足以保证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基本功能的履行。这里所讲的“晚清”,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晚期清朝帝国。这个时期基本上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时期相重合。 C.E.布莱克在对现代化进行了充分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原来分散执行的功能都逐步转到国家手中。随着功能的集中,政府的开支大增,相应地要求财政收入也有大的增长。我们考察了一些国家现代化早期的财政负担率(即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后发现,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如英、法、美等不低于6%,稍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如德、日等不低于10%,二战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中、韩等一般在20%以上。而晚清的财政负担率为2.4%,远远低于一般规律的要求。这种情况表明,晚清政府本来就是一个贫困化的政府,本来就无力履行现代化的功能。近代一系列其他因素(如对内对外战争、对外赔款、自然灾害、统治者的奢侈挥霍、关税主权的丧失等)又打击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加剧了它的贫困化,进一步削弱了它领导现代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为开明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数省督抚等要职,在政坛显赫一时。端方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促动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端方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而引起的.文章针对这场战争起因"非单一性",即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亦是这场战争的起因的说法,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文章认为,不管清政府当时的内外政策如何反动,都构不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清政府错误的内外政策,是导致这场战争迅速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府贫困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贫困化,集中表现为政府财政的破落。而政府贫困化又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失败、政府能力低下以及连年战争和主权逐步丧失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政治体系的原因导致了政府贫困化;而政府贫困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政治体系的权威和能量。晚清政府的贫困化使晚清王朝的政治职能不能得以发挥,使得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一些现代化变革因此而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