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香菱与黛玉论诗,谈到了读诗时初有“无理”之感,但经过仔细品味之后,又觉“有情有理”,这种由“无理”到“有理”的感受过程正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陌生化诗学所倡导的审美特征。“无理”是相对的,是人们在直觉的或直观的阶段感觉到事物的形象不合传统,不合规矩,也就是“无理”。当人们欣赏思考时,却又发现自己熟悉的事物有另一种形式,并且揭示了事物特征的另一方面,进而便生成了“有理”之感。这种从“无理”到“有理”的获得美感经验的过程是无穷尽的。  相似文献   

2.
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发生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诗学流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陌生化"有着魅力独具的审美诉求.经过陌生化的艺术形象更具艺术张力,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热情,让人们在审美感受活动中不断创造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无理而妙”是中国修辞学和文艺学中的一种流行说法,与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有很多不同之处,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相互混淆。两者在语源、出现的时代、创作手法及二者基于各自内涵与外延的独特性而形成的相对于对方的区别性特征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中国文学中的“无理而妙”更强调不合逻辑性,甚至反逻辑性;而“陌生化”的含义则更为宽泛,日常生活中所见、所听、所闻、所说,只要是新奇的、新鲜的,都可以被称之为“陌生的”,在创作中名为“陌生化”。两者在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又是共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两者其实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文学概念,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陌生化的过程,是事物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人们的审美视野的过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又来了,爱情》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贤媛》中女性的特征,指出了“贤”之一字不同于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新的内涵,并阐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新的审美理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这种理论主要通过语言的变形或技巧的处理,有意把熟悉的东西描绘成陌生的事物,使人产生新奇感,以此激起审美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更深的理解和更形象的把握。本文探讨了“陌生化”的定义,并且从词汇、句子及上下文三方面分析了马克.吐温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段,同时指出:马克.吐温虽未闻“陌生化”之名,却行了“陌生化”之实。  相似文献   

7.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由周敦颐、张载等开其端,由“二程”明确提出,由朱熹集其大成。“理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本之理,也是理学家所主张的宇宙与人文的终极之理;“分殊”则是这个根本之理在具体事物中的多样性表现。既重视“理一”,又重视“分殊”,这是理学家们在伦理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等领域都依循的思想方法。对于诗学而言,“理一分殊”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诗人在鸢飞鱼跃的万物生机中体认“天理”,在审美感兴中感悟宇宙人生之理,使诗歌作品在生机勃勃的物象中呈现理思,这成为近古时期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8.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是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认知.主张打破人们思维和感受的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惯性,用"陌生化"的方法来加深和延长人们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恢复对生活和事物的质朴的新鲜的感觉.钱钟书对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及中国古代的修辞理论早已了然于心,所以在文学创作上有意识地注重文学的表现技巧,在文字的修词设色上苦心经营,以达到新颖奇特的陌生化效果.同时,追求"陌生化"要注意"度"的把握,要以熟悉为基础.这样才能既给人以新鲜刺激的审美感受,又不至于造成阅读和接受障碍而产生拒绝心理.  相似文献   

9.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以含意隐晦、意境朦胧而著称,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诗中情态、象态、意态及曲折有致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它产生了无限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又隐约在独特的情感和意象之中,本文试从意象、用典、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锦瑟>在李商隐诗集中的地位几方面进行浅析.不刻意求新求深,只求理出思路、解释通达.读者可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对其作多义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0.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最基本原则,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中对文、道关系的把握和处理。形而下者文,形而上者道。文有可感之象,道属精神范畴,超形绝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脑电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外部事物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同构时,这种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了这种感情的性质。”(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感受语言与理会文义、以文悟道与因道学文是相互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阅读的效率既取决于感文之切,又取决于悟道之深,只有…  相似文献   

11.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翻译的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及杂合性能给审美接受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赋予文学翻译的陌生化特征。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将陌生化的手段保留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即杂合化,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产生新奇感。它包括翻译选目陌生化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其本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造成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代很多诗论家认为这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言志”观的突破,因此从“诗言志”的角度,对这一诗学观念进行了诸多批评.这种批评的实质是将“诗缘情”作为与“诗言志”相对立的诗歌本源论.但是从《文赋》与陆机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感物”才是陆机的诗歌本源观,而“缘情”乃是一种艺术论,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构成了“感物缘情”的诗学理论.这一诗学理论既是陆机对魏晋以来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又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在玄学影响下,“感物”既是情感活动又是理性的思考,情感、理思和辞藻构成了“感物缘情”的基本内涵,对西晋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意指人们对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背,通过对熟悉得麻木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唤起人们对习惯生活的重新认识和体验。这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人物个性的塑造、语言及修辞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学中的"雪夜访戴"意象历经了由魏晋情兴向唐代意兴再到宋代理兴的审美流变过程。从魏晋行为的任真绝俗逐渐到直指诗人的心灵本体,形成了全新的可以代表自己时代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文化审美特质。这是时代气象和文人心态及生命与人性精神多元作用的结果,代表并彰显了中国诗学意象、诗学观与诗学精神的文化审美新变。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序>中有"赏究天人"之说,一些学者认为是"学究天人"之误.事实上这并不是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赏究天人"不仅可通,而且更能体现六朝文人的审美倾向;第二,从校勘依据上看也有可商榷之处;第三,如果以"赏究天人"为误,而改为"学究天人",则与钟嵘在<诗品>中体现的反对以学为诗、倡导直寻的一贯思想不合;第四,与序言中的语境不合;第五,与当时的玄学审美思潮不合;而"赏究天人"说法的出现,正可说明"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当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特征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形式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陌生化”下了这样的定义,即“艺术能使我们对生活和经历产生新鲜感”,“新鲜感是通过艺术这种形式把那些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事物陌生化而产生的”。这种习惯与陌生化的对立,按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牛津大学法语博士安·杰斐逊对形式主义的评析,不仅存在于实际语言与文学语言即文学与非文学的差别中,而且还表现在已经自然化了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传统艺术手法上并使之陌生化,使文学作品更生动,更感人。  相似文献   

20.
徐锴在传释&lt;说文&gt;时,对词语的同源现象多有发明,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同源词语料.&lt;说文解字系传&gt;中用于系联同源词的术语既有继承传统的“之言/之为言“、“犹“等,又有颇具开创性的“义同“、“义近“、“义出于此“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同声符同源词的系连,则表现出徐锴对“声义同源“规律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