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家庭 《城市》2007,(11):18-23
一、引言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2.
刘力  林志玲 《城市》2008,(2):8-12
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重庆与成都两市成为第三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期间.深圳也以经济特区的身份自觉归位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列.还有更多城市或区域在为成为下一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积极筹划。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有如此魅力以至吸引众多城市乃至经济特区争相角逐?现阶段在我国需要具备何种条件才能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又将以何种方式推进与扩展试点范围?这些都是时下学界与政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  相似文献   

3.
石森昌  高彧 《城市》2007,(4):22-25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且指出,近期工作重点之一是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振坡  王丽艳 《城市》2006,(4):9-12
一、引言 新兴特定区域(特区、开发区、新区)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种新兴区域到底是保持一般功能区的特性还是纳入行政区的管理范畴?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先驱地位还是并重于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验田?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优化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元 《城市》2007,(4):6-7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探索新时代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新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汤津岑  孟广文 《城市》2009,(12):75-78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背靠“三北”,腹地辽阔,是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临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这些都构成了天津滨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辐射区.  相似文献   

7.
吴佳丽  李红军  袁浩正 《城市》2011,(11):52-5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滨海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后又一个潜在的经济增长极,是具有国家全局意义的重要开发区域。创新性编制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滨海新区的土地利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政策设计和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寿义 《城市》2008,(6):6-8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之际.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的重要举措。正确理解和把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政策设计导向和动力机制.对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家庭  季凯文 《城市》2007,(9):17-20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本质是制度创新,但制度创新并不是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的.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先行先试",进行制度创新,并探索制度创新向周边区域的空间扩散机制,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滨海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增 《城市》2008,(7):17-20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自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作为先行试验者的天津滨海新区.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1.
滨海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坤  肖绮芳 《城市》2006,(4):13-15
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目前对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从总体上看,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一个全国性的改革试验区.其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在于先行先试的试错权.通过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体制性方面的实质性突破,为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起示范作用.第二,改革的综合配套性.是指改革不再是若干分散的单项改革,而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交互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制度创新必须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吕晋津  孟广文 《城市》2010,(1):61-64
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继上海洋山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国家赋予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先行先试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刘洋  李丹 《城市》2011,(2):53-59
一、引言 土地储备充足是滨海新区发展的优势之一,大片盐碱地、盐田和围海造陆为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平台,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如中新生态城、西部新城等已相继开展。新城建设不仅是搞房地产开发,还关系到社会结构、经济布局、城市生态、城市交通、人口及人才引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新城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为滨海新区真正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贡献力量,给全国提供新阶段改革开放的示范性经验。  相似文献   

14.
高洁  周韵  陈天 《城市》2014,(11)
正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建设伊始就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也促成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我国拥有最大填海工程项目的地区。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滨海新区的填海造陆总面积将达到约34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的填海工程起步早、规模大,一方面是区域港口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滨海新区淤泥质的岸线类型为填海造陆提供了较好的条  相似文献   

15.
天津东疆港区,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标志区,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也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东疆港区功能开发,对于实现天津城市定位,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经济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万涛 《城市》2009,(3):56-59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城市群行政区经济色彩仍然相当浓厚。长株潭城市群应通过合作博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并调整行政区划,以弱化行政区经济.为城市群成功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文增 《城市》2013,(12):50-53
2013年9月7日~8日,笔者出席了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举行的以“综合配套改革:转型与创新”为主题的第九届综合配套改革沪津深三城论坛。上海、天津和深圳3个城市嘉宾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论是天津的自贸区建设,还是上海的自贸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09,(12):34-39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获得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试验权,  相似文献   

19.
唐启国 《城市》2009,(9):3-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南京、合肥、南昌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宁合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对构建宁合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性、战略构想与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津滨海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郝寿义 《城市》2006,(3):3-6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天津改革开放实际作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重大决策.经过天津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由此,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地承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任务,是天津滨海新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