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商品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目的是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具有革命的意义。劳动力商品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劳动交换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结论,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对于推动经济建设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张素芳 《学习与探索》2008,1(2):124-129
市场经济中的劳资关系实质是劳动力商品平等交换的经济关系,包括劳动力商品在内的商品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公平分配利益的客观方式.只有深化政府改革,以确立商品所有者特别是劳动力商品所有者市场主体的权利为基点,建立、健全客观的市场交换和运行秩序,才能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市场初次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而有力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驳关柏春的再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容篡改和歪曲。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分配,是各个市场主体在商品的市场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分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价格而对商品所有者进行的利益分配.参与市场分配的前提是将劳动产品和服务以及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价值规律是支配市场分配的客观规律.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和完全、充分、平等的市场竞争,以及超经济的行政权力退出市场分配领域,是市场分配得以建立、健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社会投资型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理念已成为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巩固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良性循环的方案。然而,单纯依靠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福利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了同时实现扩大就业和社会平等,应该在社会政策中做到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平衡,并与限制工资水平的收入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一方面促使城市农民工市场的供求态势发生了逆转,增进了个别劳动关系的和谐。但是,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出现二次扭曲,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而缩小,集体劳动关系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些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不充分,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促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从而使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结构中始终发挥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和行业特性三个方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对大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影响在动态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蓄势递增效应;在产品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对就业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行业规模、单位产值利润率和技术进步等行业内生因素是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导因素.长期看,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进而巩固和扩大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不能表现为交换价值,因此,劳动力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作者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应当等于其使用价值量,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标志是它具有交换价值;并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是: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群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着重对劳动能力的构成及其补偿、劳动能力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劳动力产权等问题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论述。文章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劳动内涵的拓展及其劳动创造价值形式的新变化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形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秀水 《学术交流》2004,(10):82-86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着体制型、城乡型、行业型以及市场内生型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形式。要形成市场配置型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经济体制,实现劳动力流动市场化、劳动就业契约化、就业机会均等化、人力资本产权明晰化和劳动保障社会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尽快形成竞争性的市场配置形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的发展规划中,经济增长和劳动力配置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长和产业技术特点决定劳动力需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入规模决定劳动力供给。本文在对北京市未来2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基础上,利用三种方法预测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趋势,并根据高、中、低三种方案预测北京市未来25年劳动力市场将逐渐由供给充足向供给紧张的状况转变,同时提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说明:1.劳动力商品理论存在两大疑点:从逻辑上看,这一理论无法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经济过程,暴力和掠夺作为非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2.在劳动力——劳动——劳动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三位一体”关系。3.由商品生产者的自身素质、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共同决定的综合劳动能力差异,是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唯一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商品社会使用价值与市场价格规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步云 《学术交流》2003,1(6):54-64
现代经济理论的两大体系 ,都对价格的有关理论做出了说明。有一种说法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供求论综合起来 ,就应当可以得到较为完美的价格理论。但这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出路 ,只能是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深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对商品价格做出完整的说明 ,同时破解在供求与价值决定上的相互循环论证 ,发展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有自然使用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深刻地反映着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 ,由自然使用价值等一系列因素决定。商品社会使用价值 ,在量上最终表现为某一商品的社会需求量与生产供给量的比率 ,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值。商品的市场价格 ,由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与商品社会使用价值共同决定。社会使用价值比价值或其转化形式更复杂、更多样、更易变 ,是市场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使用价值为 1的市场价格 ,即是市场均衡价格。所谓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上下波动 ,实质上应是围绕市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因素 ,表面上看是商品价格 ,而实质上是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谈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正视劳动力商品,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本文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劳动力商品的实质与劳动力市场众所周知,马克思正是发现了劳动力商品,才得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因而,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确立成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基础。从逻辑上分析,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就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历史地看,劳动力的买卖或雇佣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只不过那时雇佣劳动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能否买卖,而是如何成为最  相似文献   

15.
佟新 《社会》2008,28(4):1-19
本文认为,在跨国资本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三位一体金字塔式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跨国公司巨大的资本优势建构了高端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市场化和高端劳动力的碎片化。在华跨国公司高端劳动力人员与公司的权威控制关系受到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影响,在任务管理取向下,高端劳动力人员超强劳动,且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效应而呈现甘愿性顺从的倾向;此外,高端劳动力人员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资格与竞争能力发展出积极的职业生涯策略。跨国资本在建构中国分层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重组造成影响,产生了新的阶层--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定。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劳动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二是使其转变为“被雇佣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前提的,大量的劳动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同时也成了出卖劳动力的“被雇佣者”.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在农村与城镇两个领域分别进行的:农村居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大开发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城镇居民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通过“买断工龄”、“下岗”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农村劳动者与土地(生产条件)分离过程的“非暴力”性、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的“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的不彻底性、劳动力商品交易局限于非农产业.以上特点为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形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要素与兵团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985-2005年间,兵团农业总产值平均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而农业实际从业人员数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近20年来劳动力要素对兵团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1985年至今,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素质的提高是兵团农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20.
充分就业的主观,客观和中介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水莲 《唐都学刊》2000,16(2):35-38
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文章通过对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及密切联系二者的劳动力市场三个方面的分析 ,提出了缓解和解决就业矛盾的具体途径及条件 ,一是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努力培育新能力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首要条件 ;二是调整就业结构 ,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和增岗 ,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条件 ;三是建立统一、高效、有序、全方位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