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并没有改变海湾石油的重要性,却使海湾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变数加大:美国和俄罗斯对沙特在石油市场和欧佩克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的挑战;伊拉克在石油市场上正在逐步回升的影响和伊朗政局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海湾地区石油地缘政治格局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海湾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至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经营可分为四个阶段:1971年至1978年,美国实施"两根支柱"政策,主要是依靠那些装备了美式武器并接受美国教官军事训练的地区代理人来维护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利益;1979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倒台后,美国采取"卡特主义"波斯湾战略,强调在海湾地区建立自己的军事存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海湾战略中心转变为对付对抗国家,伊朗和伊拉克成为美国"双重遏制"政策的目标;1998年底,美国海湾战略转变为独遏伊拉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时代。  相似文献   

3.
自1921年伊拉克诞生至今,伊拉克和伊朗的双边关系大体经历了从对抗到回摆的历史变迁。如果从两伊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视角来考察,不难发现,两伊关系的演变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921年伊拉克获得半独立之后的两伊关系;1958年伊拉克革命之后的两伊关系;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两伊关系;1990年海湾危机后的两伊关系;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两伊关系。研究表明,在可预见的将来,民族国家是国际主要行为体,民族主义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伊应在更趋理性的民族主义因素影响下深化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当代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与伊斯兰国家相处。自“911”以后,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给世界的未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已经用武力解决了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依然动荡不安。美国伊朗双方围绕核问题的争吵,以及美国两大航母战斗群在海湾的集结,更加深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硝烟未尽,谁将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的传言便已甚嚣尘上。最近各种迹象表明,美国把新的打击目标锁定为伊拉克。 其实早在去年11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便向萨达姆发出了明确的战争威胁。他要求伊拉克允许联合国恢复对其进行武器核查,否则将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今年1月29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更是将伊拉克与伊朗、朝鲜一起列为所谓的“邪恶轴心国”。2月12日,萨达姆的死对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公开宣称:“美国目前没有向伊朗和朝鲜开战的计划,但伊拉克属于一种不同的类型,巴格达必须进行一次政权更迭。”美国副总统切尼最近也宣布,3月中旬,他将进行上台以来的首次出访,包括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4个伊拉克邻国。显然,他是为了打击伊拉克做战前游说。  相似文献   

6.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真实意图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真实意图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美国正在重新考虑它对海湾宿敌的政策。制裁已经超出了原先的目的,但又难以取代。小布什上台不久就嘱咐他的官员重新审查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  相似文献   

9.
有关美国准备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的炒作,一方面渲染了布什政府的焦躁不安,另一方面也给相关国家制造一种压力美国政府近期宣布对包括伊朗国防部、革命卫队在内的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在美国的资产进行冻结,美国私人团体或个人不得与这些被制裁的伊朗机构或个人进行金融往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美国此举形容为"疯子"行为。美国为什么推出这么—项制裁措施?其用意何在?显然,布什政府想要表明,美国遏制伊朗的政策不能改变。这既是说给伊朗听的,也是说给下一届美国政府听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直到2003年,美国对伊朗的邻国伊拉克实施占领之后,伊朗才得以从长期受压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其次,美国对伊拉克的干预政策,招致在中东掀起普遍反美高潮。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向伊朗施压,如果说先前主要是以伊朗的核计划为缘由,那么,现在更多是以伊朗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响为缘由。美国方面就伊拉克局势施压,迫使伊朗方面就伊拉克局势作出回应,公开表示将更多地参与伊拉克事务,尤其是伊拉克战后重建。  相似文献   

11.
美伊核危机实质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与伊朗实施地区强国战略上的冲突,致使两国矛盾不断升级.核危机下美伊两国的社会政治心理、美伊两国的整体实力、美伊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美伊两国的决策能力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促使美伊两国在策略上,选择走对话和谈判的道路,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朗核问题成为又一个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东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在中东拥有重要政治经济利益的实体,欧盟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比二战以来任何时 候都更加积极主动的立场。这种立场,正是后冷战时代欧盟中东战略在中东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与"布什原则"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之后,布什政府看到了利用美国军事力量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和美国永久领先地位的机会。新的“布什原则”倡导一个鲁莽的“先发制人战争”和“政权更替”,以清除独裁政权,传播民主。伊拉克是这一原则的最早试验品。由于对伊拉克现实、国际制度权力结构和美国力量范围的错误百出的先入之见,布什原则彻底失败了,并导致美国权势的明显削弱。实际上,布什原则在伊拉克的运用事与愿违,美国的军事力量陷入了一个四面楚歌、代价昂贵的失败事业中。经历了这一宏大野心的失败,布什政府在剩下的两年任期里不得不面对两难选择:或者收拾残局,重建美国的实力;或者面对进一步衰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法、德、俄等欧洲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此现象引起了国际政治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美国部分学者依据所谓的“软”制衡理论,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阐释、分析这一现象,并得出这种反对具有“制衡”性质的结论。本文针对这一结论,仍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考察欧洲有关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一现象,但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反对不是制衡,而是传统的外交摩擦。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几十年来固有的政治构架.战后,在美国主导下,伊拉克踏上了艰难的政治重建之路.一年多来,伊拉克的政治重建先后在组建文职机构、建立临管会、签署临时宪法、权力移交和组建临时政府、组织过渡议会选举和组建新政府等几方面展开,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开展得极不顺利.在美国重兵助阵下举行的过渡议会选举预示着未来的政治重建之路依然会荆棘载道.  相似文献   

16.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 W.Bush 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17.
以“军事优先、普世民主、单极霸权”为基本内核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布什外交政策中发挥着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以这一理念为基础,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然而,伊拉克战后安全形势表明,新保守主义并没有达到其预期之构想。在当前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合作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新保守主义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和战略优势,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进攻性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为美国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提供全面可靠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美国声称为了反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消灭了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加剧了国际恐怖主义?本文从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着手,总结了伊战之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并分析了其泛滥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源上消灭国际恐怖主义.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研究此问题对维护我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伊战争是中伊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两伊战争对伊朗而言是惨痛的经历,对中国而言是恢复中伊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契机。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初期实行非理性的外交使之陷入国际孤立,其后由于战争的艰苦环境迫使伊朗改变对外政策,尝试改善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尤其重视与战略上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伊朗的关系。该时期中伊两国关系从一开始的冷淡甚至敌对逐渐走向深化合作。其原因除了两国文明的共同性及历史传统之外,还在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点与互相需求:伊朗在国际孤立的困境迫使其需要外胄的支持,在联合国上为其说话,战争环境下对进口武器弹药的需求,冷战格局_对抗美苏霸权的考量;中国认为伊朗地缘政治对本国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3-业可以满足伊朗需求,中国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更合伊朗心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