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治官吏腐败作为古代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是各项法律规则的萌芽和初创阶段,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也发轫于此时。文章从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刑罚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反贪惩贿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反贪倡廉的吏治实践对明王朝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朱元璋反贪倡廉,首先是对臣下进行清廉教育,其次是实行严格的定期考核,赏罚严明,重惩贪官,并且颁布<大诰>,使反贪倡廉吏治措施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李文海 《中华魂》2012,(8):25-26
在关于整饰吏治的问题上,清代从最高封建统治者到一般社会舆论,普遍强调高官在倡廉肃贪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吏治败坏是封建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和表现。清代集历代政治体制之大成、惩历代政治体制之流弊,但仍不免于吏治腐败,这集中表现于督抚贪污。清代督抚贪污是多种因素综合而导致的,而监察的主体和客体一体化则无疑是导致督抚贪污的重要制度缺陷。以史为鉴,研究清代督抚贪污的制度性因素,对我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贪污腐败犯罪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公权私化为腐败提供了丰厚的营养;行政的集权化、监督机制缺乏,为腐败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机会;行政过程的人治化为腐败提供了方便的路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催化了腐败的进程;反贪不力,导致官场腐败禁而不绝。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社会激荡突变.社会处于严重脱序状态,贪污腐化趁机滋生蔓长.影响到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吏治腐败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风盛行、俸禄制度与现实脱节、以及因捐纳制度泛滥都在清末的吏治腐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史为鉴,对晚清吏治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建设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屡禁不止,成为清政府无法治理的顽疾.其原因可以从清代前期滋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的外部环境、清廷面临的人口贩卖"禁"与"纵"之间的矛盾、贵州流官吏治的腐败、"诸苗"抢杀捆卖之风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9.
钦差大臣是我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适合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特点的特殊官职 ,在当时的各种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钦差大臣派遣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清代专制集权统治下监察制度的不完善、清代吏治的腐败与高级官吏经济犯罪增加、清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等因素造成的。清朝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处理各类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东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区,面对灾荒的发生,清政府始终将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措施,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救助,在清前期成效显著,近代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等原因,在救荒上鲜有成果,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灾民的困难,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