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一组连章体的七律,历来为古今评论家讨论的重点作品。有的表示高度赞扬,有的则有所批判。除某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如“香稻啄余鹦鹉粒”一联的解释等),经过反复推求,已得到适当的解决外,在如何全面进行评价的基本问题上,至今还有很大分歧。问题在于:古人或今人中持批判态度的论者,尽管论点提得比较明确尖锐(主要认为《秋兴八首》是形式主义或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的作品);但论述都比较简短,没有得到充分的阐发,也就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持赞扬态度的论者,虽然从优点方面罗列得很多,论述也比较详明,但并没有针对批判者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诗经》文本的研究,可以看出四句、八句体例在《诗经》中所占比例极高,藉此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之社会政治、宗教祭祀、音乐习惯等诸方面,便可追溯四、八句所产生之原因,探寻其句式章法之特点,可知《诗经》中体例基本是以四句为正体、八句为次体之形式,这种句式规范对后世诗歌体制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直接规定了律诗绝句的体例范式。因此,《诗经》四、八句体例可谓后世诗歌章法句式之源。  相似文献   

3.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是一首妇人闻雷声望夫速归的抒情诗,而序谓“劝以义也”。毛傅谓“大夫远行从政,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朱集传解释时,又加上“美其德”三字。但全篇只闻妇人呼归之声,並无一字涉及“劝以义”,“美其德”,清代姚际恒,方玉润已驳其凿。此诗的结构很简单,三章一意,复沓迭诗。每章六句,首句三字,次句五字,馀皆四字,为杂言诗。二三章的第二句换了一个字,第四句各换了一个字,但诗的基本意思未变。  相似文献   

4.
一句“民以食为天”家门户晓,此乃民众对物质的需求而言的。若从民魂、国魂塑适而言,应该说:民以“实”为天。“实”者,忠诚老实、勤劳踏实、凶俭朴实,这是中国人民一贯崇尚并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对于老百姓来说,“实”与“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系民之福;吹牛浮夸之风甚行,乃民之祸。办一切事情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就是实践民以“实”为天,并因此顺民心、合民意、得民助;后之,脱离实际,就会噩生民心,最终导效脱离群班…  相似文献   

5.
周邦彦《兰陵王.柳》和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这两首词脍炙人口,但“柳阴直”和“两重心字罗衣”这两句如何理解,历来看法不一。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柳阴直”之“直”乃“长”之义,“两重心字罗衣”是指绣有重叠的心字花纹图案的罗衣,寓有心心相印之意。  相似文献   

6.
试论《马氏文通》中的“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对“读”的解释最为含混,其作者马建忠究竟想用这个术语表达什么概念,研究者们说法不一。本文对《马氏文通》中各种类型的“读”进行认真的爬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马氏文通》中的“读”是比附英文语法的从句“创造”出的汉语语法中的“畸形儿”,它结构形式不一,或以句子,或以词组,甚至以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道心、人心之辩,乃朱子学之精髓。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之说是圣人尧舜相传之“道”。“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这十六字密旨,出自《尚书·大禹谟》,理学家以此为“正眼法藏”,也受到朝鲜朱子学双壁退溪和栗谷的关注和重视。朱熹所谓的“心”,是一个主体性的范畴。从性质上说,既是认识器官的物质之心,又是“存心养性”之心;从功能而言,既能“心统性情,”又能“心兼体用”。前者朱熹又分为“一块血肉之心”与“潜天潜地之心”,以及道心与人心之别,后者则有“未发已发”和“心体情用”之异。《朱子语类》记载: “问:先生尝言,心不是这一块,某窃谓满体皆心也,此特其枢纽耳。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也。凡五脏皆然,心岂无运用”。一块血肉之心,是乃神明升降之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器官、感官;心又并非只是血肉,具有“潜天潜地”的内涵,“所谓心者,是把个潜天潜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以”和“为”构成的句子,通常称为“以……为”式,这种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本文拟对这种句式的各种用法逐一予以训释。有些古汉语著作误将“以为”当作凝固结构,甚至认为是个双音词,这是以现代汉语的习惯随意附会的结果。殊不知“以”和“为”不仅有各自的词性和意义,而且在句中又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将“以宾为宾”变成了“以为宾宾”,或者是把“以宾为宾”省略成“以为宾”而已。例如,“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李将军列传》)“以为广名将”实则是“广为名将”,  相似文献   

9.
“难懂”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诗歌的本体追求之一.诗歌的“难懂”延缓与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成就了诗歌作为艺术的开放性.“难懂”的现代诗歌已经构成当下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诗歌最应值得重视的书写形式,它丰富、深化着现代人对自我、世界的存在性反思与主体建构.唯有尊重现代诗歌的“难懂”品质,我们才有可能在“难懂”的诗学基础上展开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将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积极书写.而读者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的适当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现代之维上的当代诗歌.  相似文献   

10.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有人爱取“句践”为名。例如: 《孟子·尽心》有宋句践。朱熹《集注》: “宋姓,句践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有鲁句践。司马贞《索隐》:“鲁姓,句践名也。”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春秋末年的沼吴成霸业的越王句践(《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这个名字中的“句”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集解》引颜师古之说云:“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准此,则句吴之“句”,犹阿Q之“阿”了。句践之“句”,意义约与此相若。践,《集韵》音贱;《广韵》释以“蹋(踏)践”。《礼记·疏》云:“践,蹋也。”《释名》:“践,残也,使残坏也”又,《尚书·序》:“(周)成王东伐准夷,遂践奄。”《释文》:“践,藉也。”反正,践之恶义甚夥,而嘉义则较少。践,音贱,可通“贱”。《玉篇》释“贱”曰:“卑下也,不贵也。”卑下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12.
高瑞民 《学术交流》2006,(12):159-161
《修竹篇序》无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代表文献,表达了陈氏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但我们又绝不能仅仅据此一《序》来论定陈氏诗歌理论的全部观点。要准确理解陈氏诗歌理论,必须对陈氏写此《序》的特殊背景、陈氏对诗歌其他看法以及陈氏创作实践等等因素作整体观,方可减少片面之嫌。学术界普遍认定的陈氏只重汉魏而反晋宋和齐梁的观点,也十分不妥。其实,陈氏虽重汉魏,然亦重晋宋,陈氏认为“汉魏”以“风骨”见长,“晋宋”以“兴寄”擅胜,其诗论中“兴寄”一说的理论内涵实根植于晋宋而非汉魏,陈氏对齐梁诗也不是全盘否定,虽然在陈氏看来齐梁诗“风骨”无存,“兴寄”都绝,但对它在律诗方面的贡献并未抹杀。  相似文献   

13.
一首宣传政见的讽谕诗——读李绅《悯农》诗其一徐玉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的这首《悯农》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歌前三句极力渲染丰收,结句一落千丈,令人惊心动魄。对此诗,人们见解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绝...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一语,颇难诠释。余冠英先生驳朱乾旧说,另树新义;80年代结集生乎论文佳作,仍又全文收录。本文作者不敢以师说为是,点出此乃虚设文字波澜,固修辞之提顿、文心之张弛也。文章遍征自晋迄隋文人仿作乐府,并益以群籍之修辞句样,反复证明己说。言简意赅,取材丰赡,逻辑严密,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句吴与于越同属古越族,有共同的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现分别谈一谈。“断发文身”是吴越的重要习俗之一。记载吴越“断发文身”的材料颇多。首先就句吴讲,《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讲太伯、仲雍到吴地后,跟随吴越人的习俗,也“断发文身”,《论衡·四讳篇》云:“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竟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所以《风俗通义》云:“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可见,吴地的土著本来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正因为如此,故句吴立国后,就把它作为“国俗”。凡是投顺吴国的入,都必须服从这种“国俗”。《左传》昭公三年载:“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  相似文献   

16.
一“寂”是芭蕉最基本的文艺观念之一,也是日本徘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提出的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界定和阐发。对“寂”和“兴趣”这两个观念作比较思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理论上的异同,深化对两国古典文艺的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对东方传统文艺美学的研究。“寂”和“兴趣”,分别产生在日、中两国古典文艺的丰厚土壤上,对两国的传统文艺理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既根基深固,又影响深远。“寂”在日语中本是用来说事物的古旧,或是一种荒凉闲寂之貌。虽本来不与文艺理念有关,但当这种古貌或闲寂伴随着一种吸引人心的情趣时,“寂”就具有了一种美感,具有了美的意义。见于和歌的判词,藤原俊成为第一人,在“住吉社歌合”、“广田社歌合”的判词中,他曾用了“姿与词中正可见寂”,“具寂之姿”,“言词中见寂  相似文献   

17.
学习英语记背单词是基础,加上近些年的中、高考英语都有“单词拼写”这种新题型,它并非单一地检测背写英语单词,还要将单词放在句中,考察学生是否懂得如何用,即主张单词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这样,单词拼写与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题型是融词法、句法、语义、词形于一体的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主观性测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学们除熟记单词、强化对单词拼写题的训练外,掌握其应试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考生应具有将待填单词具体到某一情景中,依其作用、功能、含义、搭配、语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采用何种拼写形式的能力。另外,还要考虑英语惯用法、搭配、常识或构词法等,确定所缺之项、所填之词。  相似文献   

1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儒学大师孟子的名言。这句名言的一般译法便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从而多年来,这句名言一直被戴上“反动”、“腐朽”的帽子,打入剥削阶级的死囚牢里。 但是,一查这句名言的出处,我们便发现:孟子是受冤枉了。那么,这句话的本义是什么呢?。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一章。该章记载,以研究神农学说为能事的许行及其门徒陈相等人,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只有自耕自食才算“贤者”,才能使天下大治。这种普天之下皆农夫的“亲耕“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反对剥削、争…  相似文献   

19.
V—O式离合动词的影响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宾结构的双音节合成词,我们称其为“V O式动词”。大多数VO式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特点,即可 以作“有限形式的扩展”。“有限”,指 “两个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句子里,或者至少在相近的上下文里”(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6页),它们有时“离”,表现为一个词组;有时“合”,表现为一个词。我们因此而称它们作“V—O式离合动词”。 V—O式离合动词的扩展有多种形式,拙作《V—O式离合动词的特点及运用》(《求是学刊》1987年语言文学专刊)对此已有叙述,此不赘。扩展的一般规律是:它们在句…  相似文献   

20.
查洪德 《求是学刊》2013,40(4):130-141
"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