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理论上始终追求能有用于世,但实际情况是,古文论的研究很难为世所用。在所谓“今与古”相结合的道路上,不论是“以今释古”,还是“析古入今”,其基本立足点都是以今化古,而所谓“今”,实为“西”,归根到底实以西方的一套来消解和包容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热潮中,必须在承续和运用中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文论。这就要首先承认传统文论是有生命力的;基点是立足在中国,以我化人;态度是积极、主动地去复兴、光大中国传统的理论;目标是要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完善化、现代化、实用化,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理论重新焕发出理论的青春。  相似文献   

2.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1907年前后,用作人与鲁迅在日本的异域体验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学现代演变的重要新质;如果说,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标示出了这一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高度,那么周作人与日本"协和"的体验则导致了他对于这一异城文化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除了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比照之外,用作人与鲁迅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未来兄弟殊途的线索.当然,无论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日本体验有多大的差别,在当时却都较一般的留日中国学生更为深刻和更有远见,因此这些出现于1907年前后的文学活动(包括<新生>的尝试)实际上包含着他们之于中图文学现代转换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祥安 《云梦学刊》2007,28(3):158-158
《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庄锡华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是一本史论集,选取胡适、周作人、冯雪峰、邵荃麟、何其芳、胡风、周扬、毛泽东等八人,取个案研究方法,意不在史的流程与全面,也不限于理论、批评话语的考辩,却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进行翻译时,钱钟书充分体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他采用了一种"译释并举"的阐释方法,全面考虑和处理了不同文化的对接和切点,对术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辨析和阐释,明晰其最本质的意指,从而找到了一个个最切近原意的译法,为中西诗学对话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余平 《天府新论》2006,(5):F0003-F0003
最近读了王顺达先生于2005年1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神圣政治———中国传统政治的形成》一书,颇有所思,略陈管见,仅供参考。通览全书,该书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观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首先,从选题来看,正如作者所说:“传统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沉重的包袱。取舍什么、如何取舍,成为我们政治文明建设中首先要遇到的问题”,因此,仅仅引发或打开“中国传统政治”或“中国政治的传统是什么”这样的思想视域,便已经意味着一种理论上的纵深激发,已经体现一种不断聚集的现实呼唤。该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方军 《船山学刊》2006,(2):172-174
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治道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王符《潜夫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汉政治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指出了德治式微和法治渐扬的治道方略之调适趋势。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迎接祖国60年华诞.为此,从我们所从事的专业出发,组织一批文章,总结建国60年来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建构的所谓"纯文学"的古代文论批评范式,不仅导致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的日益贫乏化,而且也引发了本领域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古今、中西价值取向分裂,而现代化过程的本性则要求对于中国文论的完整叙事,从问题意识的产生到提问方式乃至解决方法,既是"中国式"的,又是中西视域融合的。因此,回归文史哲合一的整体性意义世界,是文论早期形态问题意识产生的思想土壤,而观念史和思想史并重的研究方法,则是本领域未来研究中值得展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立足异质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论给予了当代中国文论以重要的影响--从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到充满忧世情怀的"文化评论",都开阔了中国评论界的新视野.另一方面,中国评论界在兼收并蓄美国文论影响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并不唯新是从,而是立足本土的现实关怀.这是中国当代文论追求超越境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用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事,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它出现在散文尤其是论说文中乃势所必然,出现在辞赋、骈文乃至诗歌中也很自然.不过诗以"吟咏性情"为主,故事太多,反而会滞碍"性情"的传达和理解,所以自晋宋起,中国诗论中围绕诗、词、曲能否用事和怎样用事展开了四次大讨论,从审美接受出发,总结出"僻事实用"、"隐事明使";"熟事虚用"、"明事隐使";"我来使事"、"勿为事使";"水中着盐,不露痕迹"等用事规律,至今仍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翁礼明 《江汉论坛》2005,(9):113-116
20世纪末文学理论界对现当代文论话语的反思,引发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以古代文论为本根,以现当代文论为本根,综合创造论(以古今中外文论为本根)。这些观点对重建文论话语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构想,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从某些理论前提出发,进行纯粹逻辑论证、理论推演,最后得出由理论推导而来的结论,很少顾及文论话语与现实的文学语境之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的引入及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破除与解构僵化思维及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理论中心"的强制阐释运思模式与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解构策略上,也体现在它所谓的"建构主义"重建思路与"关系主义"重建思路之中。而这也使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重建与现实的文学实践活动相疏离,并表现出自身理论构建的无力与不足。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必须从认识论根源入手,重新恢复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回归到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对现成理论结论的文献式演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实践根基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以促进自身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济词学思想较前人更全面亦更准确地揭示出词之美感特质。其“词史”说强调词应反映与时代盛衰相关之“感慨”,极大拓展了词之内蕴的表现范围 ;其“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则从艺术构思与运笔方法等角度总结了词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周济将能否引发接受者之自由联想作为其评词之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准则 ,提出了重视接受主体的鉴赏思想 ;而“空实”说与“浑厚”说则说明其词学观念中已具备词中另有“境界”的初步意识 ,可视为词境理论最早之萌芽。  相似文献   

17.
蒋廷黻早年思想异常驳杂,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自由主义诸元素构成其政治思想之基本内核并由民族主义一以贯之。这使得其思想既具极强的西方背景,又呈现理性实用主义的特征,进而构成日后其社会政治思想得以渐次展开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赵文的文学理论与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是元代前期南方文坛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和诗文作家,在元代庐陵(今江西吉安)诗文流派的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上承刘辰翁,下则影响刘将孙、刘岳申、刘等人。本文梳理并评述了赵文的文学理论,并对其诗文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文章认为,赵文是元初一位有胆识、有见地的诗论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章家和诗人,但由于其文集失传,其成就不为人所了解,应该说是有沉埋之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