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河阳古村落文化为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中的设计伦理现象,揭示了设计在古人生态伦理意识、氏族伦理关系以及伦理行为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思维并在现实设计实践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皮湘林 《社会工作》2009,(10):13-16
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危机的产生,再到伦理对于社会工作的重新回归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中的伦理体系的构建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又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顺应中国当今社会主流的伦理文化的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包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注民间:传统伦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宾 《唐都学刊》2006,22(1):40-44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在两者的共时关系中,民间伦理虽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并受正统教化伦理的影响与指导,但由于它拥有最广大的民众基础,并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因此不仅没有被正统教化伦理完全同化,反而以其自身强大的亲和力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通过对正统教化伦理的异质言说,显示出边缘对主流的反向同化作用和自身的相对独立地位。因此,要想接近和描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就绝不能忽视民间伦理的存在。由此也就决定了,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不仅要重视传世经典的爬梳和整理,而且对来自民间的各种思想素材,尤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5.
刘建金  彭诗升 《探求》2013,(6):45-48
生态伦理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反思城市化的得失与走向.新型城市化的要义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生态伦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和把握并自觉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在城市生态伦理的建构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重点,个人是基础,而本土化取向(包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态伦理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郑文宝 《唐都学刊》2013,29(1):59-62
传统父子伦理关系在诸多封建伦理关系中的凸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封建社会秩序文化自觉的必然产物。父子伦理是双向度的伦理体系,既包括慈父伦理又包括孝子伦理,慈父伦理有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端蒙重教、爱子有道等,孝子伦理有养亲、尊亲、谏亲、显亲、继亲、祭亲等。  相似文献   

7.
李清源 《社科纵横》2008,23(3):24-26
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中内生的生态伦理文化因素,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持,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从新的视角就藏区生态和谐发展与藏族生态伦理文化相关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慈善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作为消费伦理对文化向度的一种折射,慈善文化是财富伦理思想的重要心理积淀,是大众消费行为伦理化的风向标,是社会消费心理和谐的调节器,因而慈善文化建设是建构新时期消费伦理的重要支撑.慈善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必须普及以仁爱关怀为价值维度的慈善理念,完善以民族特色为底蕴的传统文化,建立以社会公正为主导的责任伦理,倡导以现代公益制度为内涵的互助精神.  相似文献   

9.
柴义江 《社科纵横》2009,24(4):125-126,13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千年流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明凝练。二者紧密相联。中国传统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期,弘扬优秀的儒家伦理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伦理决策与包容性增长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社会信任发生变化、传统工业文明的文化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文化变迁、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过程中,伦理决策有弱化的趋势。本文认为,在伦理决策语境下,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政治伦理发展路径,以市场为依托的经济伦理发展路径和以社会为背景的生态伦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秩序建设的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怀红  于永成 《唐都学刊》2004,20(1):98-100
当代中国社会能否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固然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整个社会生活 ,就伦理道德而言 ,面临着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伦理秩序之任务。鉴于此 ,应从规范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基本维度入手 ,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秩序建设 ,使二者健康互动并形成一个动态的伦理秩序建设系统 ,从而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仍然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内在动力,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保持一致。本文在阐明市场对伦理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之后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则胜 《唐都学刊》2004,20(4):15-20
市场经济正在引发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经济基础市场化之后 ,道德体系的主流模式开始变迁 ;但是道德变革的进行状态 ,造成主流道德体系的空场 ,道德教育陷入无所依存的失落中。市场经济的主体性后果以及人本价值观念的中心化 ,使得当下道德教育的方法论与目的论皆面临严峻挑战 ,也标识道德教育的改良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完全受计划方式调节的国有企业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经过 2 0年的改革 ,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地实现脱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其重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在伦理上的基本取向的偏执。因此 ,要实现国企改革的成功 ,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伦理观的冲突与转换问题 ,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刘合行 《唐都学刊》2005,21(5):25-28
《资本论》围绕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最终价值目标,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过程,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伦理思想,展望和构造了未来社会新的伦理关系,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因此《资本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6.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07,23(6):58-60
改革开放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人道主义有两种道德含义:作为道德思想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行为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道德思想转化为人道主义道德行为,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这种转化的实现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沈宝莲 《唐都学刊》2007,23(4):32-35
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思想道德建设在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同时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又显得十分艰巨。目前,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出发,针对当前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探求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方面和努力方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7,23(4):84-86
“信”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范畴之一,真实无妄是其基本内涵,循物无违是它的基本道德要求,恪守“义”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信”以其特殊的道德功用,在先秦时期为儒家所重视,并在汉代被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生态伦理的重构遇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重构的关键。生成、发展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伦理剥夺",背离了生态伦理之"和谐性"本性,导致生态伦理的解体。随着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生态伦理应运而生。在人之存在境遇视角下,当今中国生态伦理的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可能出路规制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0.
秩序社会强调的只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稳定、有条理的外在特征,它并不内在蕴含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良好秩序社会则在强调有秩序的同时,也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善"的提供。良好秩序的选择不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保护性和发展性的双重伦理价值,而且它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